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9:10: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代中叶,是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由此可见《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讽刺巨著,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匠心独运地从生活中提炼讽刺素材,通过各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

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关键词】 讽刺素材 真实性 对比手法 正反对照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

《儒林外史》的伟大,首先就在于它那种深刻的、无情的真实。 “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此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毛发毕现。”(《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人们正是天天生活在那么一种《儒林外史》所描绘的丑恶的、而又谁也不觉其丑恶的“日用酬酢之间”。从小说的描写,由《儒林外史》的世态讽刺,而意识到四周的身边的社会讽刺性的存在,这正是对《儒林外史》艺术真实性的最高的赞扬。例如《儒林外史》写了一个马二先生。这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是,他却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自述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正因为举业是士子做官的唯一途径,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就在这条路上以生命作赌注孜孜以求。这是无数封建文人在科举制度这无形枷锁下共有的惨痛经历。《儒林外史》就是这样从日常的生活中,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情中发掘讽刺的素材,写出一种

几乎无事的悲剧。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似乎没有什么非凡的地方,但又确实是一场悲剧。马二先生的故事,范进的故事,不是天天在发生吗?人们没有觉得它有什么非凡的地方。无数人的生命、青春就这样地消耗掉了。而且消耗得一点价值都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黄卷青灯之下,多少个灵魂麻木了,多少宝贵的青春枯萎了凋谢了,这不是几乎无事的悲剧吗?不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吗?吴敬梓对势利和虚伪的现象非凡敏感,时时地加以抓住抨击。 二、广泛运用强烈对比手法

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一)正反人物互相映照

首先是正面人物,如第一回出现的王冕,寄托了作者理想与主张。他以放牛、卖画为生,安于贪贱,他有学问拒绝官府的邀请,逃避皇帝的征聘。又如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他不肯守着田园做举业,最不喜人在他跟前说做官、说人有钱,巡府推荐他进京见皇帝,他推病不去。他携着妻子的手游清凉山,一边走一边大笑,路边的行人吓得都不敢仰视,按照封建主义的正统观念来看,这个形象已经带有一点离经叛道的气味。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学理想。

其次是反面人物,如匡超人本来是个心地善良纯朴的贫家少年,由于对功名的迷恋,使他失去了纯朴的本性,变成了一个吹牛说谎,忘恩负义,不知羞耻的无赖。伪造文书、代人考试、停妻再娶等卑劣行为。牛浦郎和匡超人有极相似之处,他为了结交官府,贪图名利,就冒名顶替,进行招摇撞骗,无所不为。作者以讽刺的笔调,令人信服地说明这类人物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

从正反人物的对照中,使读者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造成人性扭曲的根源在于那可怕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作者将矛头直指上层建筑,发人深省。

二)不同类型人物的对比

《儒林外史》也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从各个不同角度揭露了科举制,麻痹了人们的头脑,使人精神堕落,道德败坏,生活腐朽。

如地主盐商的丑恶面目和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正是在对比之中,显得泾渭分明。严监生和胡三公子都是“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的人物,他们贪得无厌地积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自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只要一个诉呈,打通关节,立即就得到诉讼的胜利。

在对这些寄生虫进行辛辣讽刺之后,吴敬梓还写了一些儒林之外的市井小民,如开小香烛房的刘老爹,演员鲍文卿,靠诗文女工糊口的沈琼枝,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不是科场中的人物,但他们自食其力,品格高贵。作者肯定了他们自食其力的优点,但是又把一些士大夫的气质加在了他们身上,从而模糊了他们的真实面貌。以这个内容作为全书的总结,是意味深长的。

三)同一人物不同地位的对比

在描写同一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发生的变化,以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前后照应,自我暴露。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把事物发展的过程尽量的缩短,让相反的两种情况直接的相撞,一针见血地刺穿灵魂。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是将他前后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就跃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的形象。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真可谓“大、快、自然而又准确”。他以范进举业上的成败为标准,像科学仪器一样的准确,测出范进地位的浮沉变易,从而决定自己的变化和变化的

幅度。他对范进的称谓,中举前是“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就变成“贤婿老爷”。对范进参加考试,他以前测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范进就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下凡”。他的语言随着范进中举,从训斥、谩骂到讨好、取乐。他的态度从“腆着肚子”的高傲自得,恶则一口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变为毕恭毕敬,低声下气。他给范进治病以后,赶忙上去赔小心,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前倨后恭,一副道地的奴才相。甚至范进的外貌也因为中举,由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突变成方脸大耳,如此等等,变不胜变。连原来与范进并无交往的张静斋,也立即乘轿来拜见,既送银子,又送房子。老童生周进在发迹前受尽梅玖的奚落、挖苦,一旦飞黄腾达,梅玖即对周进敬若神明,连他当年在观音庵教私塾时写的联对,梅玖也要和尚“揭下来裱一裱”,加以珍藏。吴敬梓穷形尽相地揭露了这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这样,作者让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处于前后的尖锐矛盾之中。作者就用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摒弃了不必要的修饰,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让讽刺对象鲜明地表现出来。由于作者看透了人情世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讽刺被压缩在极凝练之中,因此,讽刺就具有尖锐性。鲁迅称这种讽刺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作者这种全让事实说话,全让人物自我表现、自我矛盾的讽刺手法,达到了“一挝一掌血,一鞭一条痕”的效果。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举发疯、周进撞号板痛不欲生、马二痴米八股、王玉辉怂女殉夫而仰天大笑等一系列的例子,试图唤醒有识之士的反思,造成这可笑有可怜的悲剧根源在哪里。他用尖锐的讽刺笔锋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发起严厉的抨击,最终成就了这本中国最伟大最成功的讽刺小说。

参考文献:1、《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朱一玄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搜索更多关于: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的文档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cm6p1uten507xn0vym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