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5:43: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教育心理学发展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心理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 五、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自其诞生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但对它的确切界定仍有争议,概况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心理教育学化观点。该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科学,它本身没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2.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莫依蔓[梅伊曼](Ernst Meumann)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强调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曾一度影响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3.以学习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桑代克是本观点的最初倡导者,这种观点迄今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占重要地位。

4.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1969年加涅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概念,教育心理学又开始复苏,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开始形成,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心理规律的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奥苏伯尔、格拉塞等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西方教学心理学取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鼎盛时期,但近年来被教与学综合化的研究趋势所代替。

5.综合化的观点。尽管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但是这一中心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而展开的,因此,同以学习研究为中心一样,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综合,许多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情景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目前这一观点得到多数教育心理学家的认同,但就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还是习惯于将教与学分别研究,如何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

(二)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其次,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教育心理学还缺乏一个核心”。

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领域和方法变化无常。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

因此,未来的教育心理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独特的研究领域。要到达这个目标,叶浩生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分两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反对把心理现象孤立起来的研究;二是在小范围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大范围的,以特定的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使教育心理学形成一个“范式”,从而跻身于规范科学之列。

(三)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作用的定位模糊

在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独特的研究内容——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四)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显

首先,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迄今还不是一门范式(或成熟的)科学,因而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其次,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普通心理学中直接“借用”的。

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没能很好地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缺乏生态效度。 (五)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显著 六、教育心理学发展展望

9

(一)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景范式转变。

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

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

教育心理学目前比较重视或开始关注的研究领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

这方面主要包括成败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研究。 2.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

这方面主要包括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研究。 3.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

1950年韦克斯勒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心理学界将韦克斯勒的这篇文章,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科学研究的标志。对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主要是围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展开的,主要研究了动机、情感、人格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4.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

过去几十年,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的重点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研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长期追踪,传记研究;一种是实验室中的个体差异研究,以现存的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等具有创造力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一种是最普遍的个体差异研究,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验比较。

5.专家系统(新的知识观)及专家型教师研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必须做到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效地提取和应用这些知识。”

对专家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构成,⑵教师教学专长的基本特点,⑶关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阶段,⑷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6.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阅读理解的研究重点在这几个方面:⑴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学者提出许多理论来解释阅读理解的过程,主要有阅读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模式理论;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五过程是指微加工、整合加工、宏加工、精加工和元认知等五个加工过程,⑵阅读诊断及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⑶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7.教与学评价研究

教与学评价理论开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测验时期,这种评价方式的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它是通过学生对大量结构化的情景的反应,来了解其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第二代评价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主要是以“描述”性的评价;第三代评价理论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强调评价的过程性而非行为的结果,其特点是不仅限于描述,而且对教育教学方法方案的优点和价值进行判断。

8.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随着情景观的兴起,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来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此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⑴学校中的个体心理。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个体的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⑵学校中的团体心理。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团体进行活动的学生集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⑶学校组织领导心理。主要研究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选配最佳组织领导结构和心理效应,领导决策、组织发展与改革、职业指导等心理问题。⑷社区心理。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迄今为止,教育社会心理学已有自己的体系和理论架构。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给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新课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弄清

10

学生素质的基本构成,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又是素质教育的终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忽视的,是当前素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教育心理学应该系统研究。

10.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

网络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点又有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何更有效地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研究网络教育中教与学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以便更好的发挥网络教育的优点,避免网路教育的缺点,使教育资源在网终教育中达到最有效的共享,这给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 12.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力图实现教育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则重新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它重点提倡如下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等。教育的人性化不仅要求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有全新的教与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教育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关系。要求我们重新构建教育的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等,以便培养具有生态知识、技能、智慧、品德的未来新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教育心理学已经存在的分化趋势将持续下去

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分化。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普通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学习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又逐渐分化,脱离教育心理学而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的趋势仍然继续:教学心理学正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阅读心理学、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甚至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都在想脱离教育心理学。无论分化的最终结果如何,分化将作为未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发展特点而持续存在下去。

2.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将继续偏离实验室而转向学校的课堂

在教育心理学建立初期,其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实验室。那时的教育心理学家如桑代克等人的研究重心在实验室中,把由实验室得出来的结论再应用到学校情境中去。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应该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到学校的课堂中去研究教与学的现实问题,这种趋势将成为未来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从实验室走向学校 , 从学校走向社会

现在的教育观念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其他机构的责任。学生走出学校后,还需要“继续教育”、甚至需要“终身教育”。无论是受教育者多大年龄,他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工厂还是军队,都需要对其成员进行教育。而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心理问题的存在。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学校,而应该走向社会的机关、团体、工厂、农村,去研究成人的学习和成人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这也给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4.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所重视的是个体心理方面的知识,对个体学习过程的特点和机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研究,但是影响个体学习过程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家日益感到了解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重要意义。他们发现,学生的行为并不存在于社会的真空中,而是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学生的行为放到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而且,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学生的交往模式、班级人际关系、学校的社会组织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习动机的社会性质等问题。这些研究已经导致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可以预见,随着教育心理学家走出实验室而迈向社会,教育心理学将同社会心理学联系得更密切。

5.未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呈现多头的、零散的趋势 早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个别代表人物理论的支配。那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被一个或几个

11

领袖人物所左右,教科书的内容也往往只是反映个别代表人物的观点。近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改变,尽管出现了像奥苏伯尔 (D.P.Ausubel) 、加涅 (R.Gagne) 、威特罗克 (M.C.Wittrock) 这样的著名人物 , 但是那种由一种或几种理论支配教育心理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著名人物的影响尽管非常广泛,但是不能支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能垄断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未来教育心理学将持续呈现这一特点,呈现多头并进的趋势,理论整合的局面将很难出现。

总之,教育心理学还存在许多研究趋势,例如,东西方教育心理学相互吸收。自 80 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注意到前苏联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的思想,并在教育研究中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问题探讨:

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征鲜明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是否应该而且可能构建稳定的内容体系? 3.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5.根据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事实揭示教育心理学发展与心理科学发展的血肉联系。 6.结合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和教育发展要求探讨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03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配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 50 年之久。这本书的作者是 ( )。 A.华生 B.斯金纳 C. 桑代克 D.杜威

2.1868 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因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 A.乌申斯基 B.卡普列杰夫 C.巴甫洛夫 D.维果斯基

3. 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 ”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 ) 。 A.乌申斯基 B.卡普列杰夫 C.巴甫洛夫 D.维果斯基

4.1924 年出版了第一本由我国学者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是 ( )。 A.廖世承 B.陆志韦 C.潘寂、 D.陈选善

5.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在 1908 年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该书的翻译者是 ( )。 A.陆志韦 B.陈选善 C.房东岳 D.潘寂

6.1963 年,我国心理学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出版,与此同时,全国各师范院校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此书的主编是 ( )。 A.廖世承 B.陆志韦 C.房东岳 D.潘寂

7.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 ( )。 A.学习心理学 B.人格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动机心理学

8.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前苏联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上十分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者是 ( ) 。 A.赞可夫 B.卡普列杰夫 C.巴甫洛夫 D.维果斯基

9.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面的观点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班杜拉

10.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 )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布鲁纳 D.班杜拉

1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的 (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冯特

12.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了改革教学的实践,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进步教育的带路人的是美国教育家 ( ) 。

12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cng05s9ip77xpp57wx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