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 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38个新词语的意思。
2.会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读边思考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会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4.懂得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自觉遵守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规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边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复述课文。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生字,理解”接触、风俗、延续”等词语的意思。 2.会边读边思考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
3.初步知道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民间风俗,了解爆竹名称的由来。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谁能说出过年时人们喜欢用哪些方式庆祝节日?
燃放烟花爆竹是过年时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的庆祝方式,在爆竹声声中让人感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出示课题:爆竹声声。 (二)、听录音思考问题。 (三)、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生字多读几遍,记字形。
2、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想词义,完成课堂作业. 3、思考课后问题,找找对应的课文。 (四)、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提示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2、说说”接触、风俗、延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膨胀(péng zhàng) 瑟瑟(sè sè ) 毕毕(bì bì) 剥剥(bō bō )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说同一个意思?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爆竹名称的由来;燃放爆竹的来历;禁止燃放爆竹原因。)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带着问题边思考问题边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词句。 2、完成口头填空:
爆竹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最早的爆竹是用( )做的,先( ),再( ),然后竹节( ),竹筒内空气( ),最后竹子( )。
3、讨论,说说爆竹名字的由来;理解词语:竹节、密封、膨胀。
4、读第1自然段,找一找哪两句话说明了爆竹是人们喜爱的庆祝新年的方式?(理解:震耳欲聋。)读一读哪句话引出了爆竹名字的由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后面的思考题边思考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第2、3段,理解”临近、意外、广泛”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懂得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风俗,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自觉遵守在城市禁止燃放爆竹的规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完成课堂作业第2题,反馈,订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带课后问题2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思考。
(1)讨论,引导学生理清传说的行文脉络。(怪物偷东西、让人得怪病--意外发现、竹节赶怪物--烧竹节,吓怪物,求安宁。) 联系上下文理解:临近、意外。
(3)轻声读课文,圈出每个过程中的重点词句,准备把传说讲给大家听,要求过程清楚,语句通顺。
(4)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并评议。 (5)这一段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许多城市为什么要明令禁止燃放爆竹?
用上”因为……所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你还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简要说一说。
小结: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下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没有全部禁止,规定了燃放的日期和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段。 5.作业:完成课堂作业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借助重点词句复述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能用”每逢……人们……”的句式仿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朗读全文,说说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2.出示下表,选择其中一栏完成。 重点句子重点词语 爆竹名字的由来 燃放爆竹的来历 禁止燃放爆竹
3.交流,在书写投影片上写出重点词句。(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当增减。)
重点句:最早的爆竹真是用竹子做的。
烧竹节,用以吓跑怪物,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城市已禁止燃放爆竹。
重点词:锯保留火盆膨胀爆裂就是怪物 怪病意外竹节煮食往山顶逃风俗唐朝 火药容易伤人引发火灾
4.借助重点词句按要求复述课文。 5.照样子仿写句子。
(1)出示例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要燃放爆竹。
(2)”每逢”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半句话和前面的半句话有什么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关系紧密,有规律性。)
(3)说说”每逢什么时候,人们干什么”。 (4)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6.从课文中摘录表示声音的词。
(1)摘录词语,积累词汇,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2)根据摘录的词语,分别说说:(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发出(什么声音)。 板书:
24 爆竹声声
名字由来——燃放爆竹——禁止燃放 ( ) ( ) ( ) (括号里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2003年10月20日]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时珍》习题精选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二、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载”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 “拜”用音序查字法查,先查(),再查音节()。这个字共()画。 三、看拼音写汉字。 四、多音字组词。 五、比一比,再组词。
效( ) 状( ) 载( ) 郊( ) 壮( ) 截( ) 职( ) 诊( ) 纲( ) 取( ) 珍( ) 刚( ) 六、根据意思写词语。
1.救活快要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 ) 2.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病。( ) 3.祖祖辈辈都当医生。( )
4.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形容气候条件恶劣。( ) 七、巧写成语。
有些成语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具有幽默感。如“气吞山河”是形容最大的嘴,“一步登天”,是形容最长的腿。下面这一系列的“最”,请你分别指出它们所指的成语:
最长的一天—— 最难做的饭—— 最重的话—— 最大的差别—— 最大的变化—— 最大的手术—— 最快的速度—— 最高的人—— 参考答案
一、jí zhěn zǎi lěi 二、半包围戈6 B bài 9
三、职业缺点疑难病症拜访编写情况救死扶伤有效 四、行走银行劳累积累
五、有效 形状 记载 职业 诊治 提纲 郊外 壮士 半截 取走 珍惜 刚才
六、1.救死扶伤2.疑难病症3.世代行医4.严寒酷暑
七、度日如年无米之炊一言九鼎天壤之别干变万化 脱胎换骨风驰电掣顶天立地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佚名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