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二、设诊疗区和清洁消毒区,保持室内清洁。 1、清洗消毒室应配备相应清洗消毒设备
(1)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相应的消毒、灭菌器械,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等。
(2)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3)不同部位內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及储镜柜应分开。 2、诊疗室设置合理,配备基本设施。
(1)应设诊疗室、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2)不同部位內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清洁消毒应分槽进行。
(3)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三、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与接诊病人数量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使用前能达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
四、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抗湿罩袍或围裙、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帽子、手套等。 五、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
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和进入破损皮肤、粘膜的内镜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阴道镜等应当达到高水平消毒,碗盘一人一用一消毒。
2、用后的内镜及附件应立即去污染、清洁,清楚管道中的血液、粘液及活检孔和抽吸孔的残留组织,洗净的内镜应沥干水份后再进行消毒或灭菌,进行每一项操作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3、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4、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
5、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如有效含量为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6、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充分刷洗后,用有效率含量为500mg/L的含
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工作台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空气消毒。
六、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包括水洗、酶洗、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包括消毒和冲洗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
七、使用中的消毒剂浓度应每日上午使用前进行化学监测,每季进行生物监测并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八、消毒后的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合格标准为:无菌检出合格,并留有监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