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朗读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感悟是在朗读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盲生虽然有视力缺陷,但内心情感细腻。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挖掘盲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提高口语表达及对文本的欣赏、理解和感悟力。主要谈在盲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盲校;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感悟;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撑起这个“地球”。可见,培养盲生的感悟力有利于促进盲生的学习和交往,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朗读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感悟是在朗读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盲生虽然有视力缺陷,但内心情感细腻。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和挖掘盲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提高其口语表达及对文本的欣赏、理解和感悟力。本文主要谈在盲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盲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让盲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详细指出读书要求。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等。当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开始进行表达性朗读,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对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给出及时的评价反馈。其次,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习惯,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如:《盲童文学》等。再次,教师应适当地创设情境和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播放一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以请学生配话外音,或者给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最后,教师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如:自由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范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挖掘学生内心世界,促进理解和感悟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以此带动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
盲生的内心感情较之常人更为丰富饱满,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学
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他们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一下子被提高了。对于那些抒情性很浓的诗歌作品,我是借助盲生热爱音乐和对音乐领悟力强的特点,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语言,选用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逐步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情变得丰富了,而且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
读者要想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取得正确而丰富的理解力,就必须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过程靠的是想象力。想象力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盲生虽然没有或缺乏视觉的想象,但在触觉、听觉、嗅觉等表象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他们能够根据课文、老师的语言描述,结合自己的经验,再造人物的形象或课文的情景。在盲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力。例如:我在教杜甫的《绝句》时,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因为先天失明从没见过黄鹂、翠柳、青天、白鹭和晶莹的千秋雪,改成让学生先从听觉上熟悉这些景物,不能发声的物体我就通过通俗的讲解,或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讲解,或找出每种景物最明显的特点,再播相应的音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幅幅绚丽而生动的春天立体画。在我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想象的图景能与作者的描述基本吻合。教师通过将视觉上的物体转变为听觉中的物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
而培养盲生的朗读感悟力。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技巧
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首先,要重视盲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个人情感体验。课文中有些句子或段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体会和理解,熟读不仅能增加记忆,有助于理解,还能提高感悟力。其次,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基调指文本在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朗诵基调是作品的“情”与朗读的“声”的和谐统一。最后,把握朗诵时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例如:在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时,应注意气息饱满,声调高亢。语调方面要注意把握平调、声调、降调和曲调的恰当运用和变换。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提高朗读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学习是一个用情感悟的过程,培养盲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可以促进语文素质,以至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方法都必须紧紧贴着学生的接受水平,包括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方式、理解能力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选用适宜的方法和手段逐渐提高盲生的朗读感悟力。 参考文献:
[1]宋诗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反思.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24).
[2]贺义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文学欣赏的方法.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7).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