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超前观念、科学民主观念、公平优位观
念、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民主参与决策体制、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信息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37.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
38.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说法有: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
39.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1)抵触型。(2)僵化型。(3)滞后型。(4)折扣型。(5)结构型。
三、名 词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
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
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
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4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
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5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
活动的决策体制。
6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
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7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8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
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9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
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
10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
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词。
1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
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12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主人与再输入过程。
13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
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4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种矛盾与冲
突,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
15追踪决策: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
出的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
16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
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公共政策评价:是指论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
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9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
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0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
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更改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1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
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2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
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 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98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
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
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