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案例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滨州学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5:37: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案例5-1:太湖蓝藻事件案例分析

事件回顾:

太湖广阔湖区周边凹槽水湾的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据资料记载,在往年太湖蓝藻一般在5月底6月初暴发,而2007年从4月25日起,太湖的梅梁湾就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2007年5月7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暴发,比2006年提前了近一个月。

由于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引起无锡饮用水污染的危机,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无锡市自来水有异味、不能饮用,矿泉水脱销,一时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原因分析:

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其主观因素,根本原因是太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变化失衡,从而导致太湖地区水系的污染及富营养化。

1.自然因素

这次太湖蓝藻污染早在4月初就初露端倪。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这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蓝藻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

2.人为污染

人为因素也是这次蓝藻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太湖流域有二万多家大小化工企业,每天向太湖直接或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使得近年太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剧增,呈全湖性的富营养化趋势,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条件。

3.环境管理因素

(1)省界水体污染

解读太湖近几年的水质通报、分析监测数据,省界水体成为太湖治水的难点所在。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2)河网变成排污网

太湖沿岸各地近年来为治理水环境下了很大力气,如实施达标排放、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致使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形势严峻。

政策方案:

江苏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对照今年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继续抓紧梅梁湖、五里湖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到2005年前“太湖水质有所好转,五里湖、梅梁湖水质明显改善”。

2.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列入年度计划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进度。

3.按照“清污分流、控源导流”的原则,规划好太湖流域达标尾水的出路。

4.加强湖(河)滨带建设,构筑生态防护屏障。

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结合种植业、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6.抓好船舶污染防治,不仅要制定防治船舶污染的有效措施,还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这些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案例反思:

从源头到水体进行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是防治污染的根本。太湖流域目前的经济发展,仍然是高水资源消耗、高水污染排放的经济模式,难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经济的可持续支撑作用。在水污染的全过程中,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用水与节水

废污水排放量与用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用水量越大,废污水排放量也越大。虽然我国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我国单位GDP用水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的耗水与水资源实际拥有状况极不相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废污水排放

废污水排放量大直接导致水域污染源强度高,是造成太湖流域水污染的根本原因之一。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统计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太湖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资本仍在逐年上升。流域废污水污染物成分复杂,不同污染源中污染物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水产养殖污染排放趋向严重;另外,生活污水对流域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十分可观。

3.废污水治理与回用

废水处理率及回用率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控制行为及效果。回用废污水,一方面可以减少废物排放量、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新鲜水,通过分质供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目前太湖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废污水资源再生利用有很大潜力。其中关键是要将污水和废水作为可利用水资源的一部分,综合考虑的水资源统筹规划,同时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水排放,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4.引水调控

通过流域水利工程将长江水调入太湖及流域河网,对于加快流域水体流动,增加流域的水环境容量、改善太湖和流域水体水质,以及增加向太湖周边地区的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全局思考:

太湖流域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水污染已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未来发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离人发群众的期望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1.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2.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3.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4.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5.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搜索更多关于: 案例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滨州学院 的文档
案例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滨州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dar21tkqt6zh7s4fk2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