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甘肃定西市公园路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 2.1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4:35: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地形复杂多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地形、气候、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本节课(第2课时)学习内容是地形复杂多样。教材设计中注重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对于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教材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的同时,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和活动获取相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点评1]通过深刻和详细的“教材分析”,既明确了本节教材设计的特点,又指出本节知识体系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和图文结合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通过P24图2-8“中国的地形分布”及第1段文字,知道中国的地形特点。 (2)阅读P24页图2-8至2-12及P24-27文字资料,了解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分布与特征。

(3)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知道山区的优势及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

(2)通过读图、析图训练,使学生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探讨山区如何结合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使学生认识到陆地五种地形各有利弊,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点评1]教学目标的确定具体明确,操作性较强;突出重点知识掌握和方法的运用的同时,关注学生技能与情感的提升。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比如,要求学生掌握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巧,学会概括地形的特点的方法。“分析我国地形基本特征”和“探讨山区发展”时既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也体现了“生活化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渗透情感与态度观教育。

[点评2]教学目标的确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1

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技能,尤其突出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地培养,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属性。在叙述教学目标时能恰当使用“了解”、“知道”、“学会”等词语,使教学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第二个目标对本节课内容做了很好地延伸与拓展。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更好的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地理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不能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习的主体地位。

[点评1]“学情分析”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生基础现状,使教学目标确定基于实处,做到有得放矢,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的基调定在“八年级”学生基础这一“学情”之上。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1.教学重点

读图2-8“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结合景观图,从位置、所属阶梯、所在省份、景观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将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然后通过小练习、填一填、补充小资料等方式,加强记忆。再读“我国各种地形类型所占比重图”了解我国山区所占的比重。两图结合,总结出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

学生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将出现大量的地名,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反复读图,记住地形区的名字,找到其位置。通过适当的补充小资料,调动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循序渐进,点滴积累。

[点评1]重难点分开叙述,明确具体,通过读图找地形区,找名称——赏景观——定位置——练习填图——反复读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记忆,循序渐进逐步深化重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

【点评2】教学重难点是在结合具体学情、教情分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并交代了具体的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教学中的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叙述略有冗长之嫌,如果在叙述中文字更加简洁、精炼一点,效果更好。

●教法与学法 1.教 法

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牧草茂盛,华北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云贵高原的“坝子”,引导学生分析地形与自然景观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四大高原的景观图,通过分析对比,突出四大高原的不同特点,增强学生对四大高原的认识。

2.学 法

分析对比法:学习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比,突出相互间的差异性,增强记忆。读图法:反复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找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根据不同的颜色了解其海拔高低和所属的阶梯,结合景观图了解其自然景观的特点。

[点评1] 符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法”和“学法”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保证。“教法”和“学法”的确定,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点评2】对教法和学法的阐述详细、具体。但展示法中“展示四大高原的景观图,通

2

过分析对比,突出四大高原的不同特点,增强学生对四大高原的认识。”这一句更多体现的是分析对比法,显然“教法”和“学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建议修改为“教法”和“学法”合二为一:展示法和分析对比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四大高原的景观图;多媒体课件: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牧草茂盛,华北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云贵高原的“坝子”。我国主要地形类型所占的比例统计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资料:全国各地居民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点评2】建议教师准备的资料中,应该还有“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东北平原的黑土地以及大型机械化耕作,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等资料,突出教学资源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牧草茂盛、华北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云贵高原的“坝子”等。

教师:从刚才展示的图片中,我们知道伟大的祖国有壮美的山川,这些美丽的风景分布在各种各样的地形上,那么,我国的地形有哪些种类?地形又有哪些特点呢?

[点评1]风景图片导入趣味盎然,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又引发学生问题思考。

【点评2】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美的景观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景观图片不全面,还应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杭州西湖美如画”等一些比较有名的风景名胜图片效果会更好些。

新课学习

地形复杂多样

教 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属于哪种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形景观是什么样子的?

[点评1]由远及近,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体现“贴近生活的地理”教学理念。不妨再延伸问题思考,比如,“你认为家乡的地形对人们生产、活有哪些影响?”这样效果更佳。

【点评2】这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特性,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进入教材知识的学习,从一开始就降低了本节课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所新知的兴趣。

(一)地形类型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24页图2-8“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活动。

(1)我们在七年级学过世界陆地地形,世界陆地地形有哪几种?在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能找到哪几种地形类型?请在图上各找一至两例。

(2)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2.8 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

(3)对照图2.8 “中国地形分布”,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下表中。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3

西 侧 太行山脉 大兴安岭 山脉名称 北 侧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东 侧 两侧的地形区 南 侧 (4)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5)从地形类型方面来看,我国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从图2-8“中国的地形分布”可以看出,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了地形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盆地、平原镶嵌于其中。

[点评1]本环节设计,较好地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读教材、看图、识记、画图、填表,最后总结归纳这一系列活动过程,完成了设计的五个问题。完成逐步深入的问题过程,就是学生亲自体验、深刻体会我国地形复杂性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的过程。这一环节活动,如果让同桌学伴交流、互助学习,检查结果,让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情感交流和体验分享,可能效果更好。

【点评2】此环节主要掌握“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为了找出中国的地形类型,教师能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圈画画,这是训练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最好方法,保证了学生能将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的教学目的。采用表格式教学,对知识点的汇总直观明了。但我认为表格的设计涵盖的内容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加进去“横断山”的东西两侧,“秦岭”的南北两侧的地形区。

(二)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特点 1.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

活动提示:对于四大高原的学习,我们主要从位置和海拔、地表特点、所在省份、分界线等方面去分析。

阅读教材25页“阅读”——“四大高原”,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活动。 (1)阅读“青藏高原”,结合景观图,列表比较青藏高原的位置和海拔、地表形态、所在省份、分界线等方面的特点。

位置和海拔 地表形态 所在省份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分界线 青藏高原边缘线 我国西南部,4000米以终年积雪,冰川上,号称“世界屋脊” 纵横 (2)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学习掌握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位置、特点、所在省份、分界线等。

【方法点拨】巧用“手示图”学习“四大高原”

4

甘肃定西市公园路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 2.1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dbky423ja9kfa2517te4mn0g1mmp000jo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