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社会福利的概念:(名词解释)
广义的社会福利: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 狭义的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属于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名词解释)
(1)含义:社会福利是一种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的某种制度设置,或者社会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的集体责任”,一种社会类型或政治制度决定着福利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形式:
a.残补型的或剩余型的制度:属于济贫服务的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
b.制度型的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 ★现代社会福利的特征:
(1)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是社会正义,他强调要使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使穷人或弱者同样可以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2)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范围广,具有全民性,而且扩大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
(3)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社会福利不设先决条件,它只要求受照顾者是属于本国的公民,具有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就此而言,社会福利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4)非功利性和服务性。社会福利是作为“社会工资”提供给国民的,它不计功利,也不要求实物和金钱方面的回报,而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公民的服务和帮助。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点:
(1)意识形态性。从根本上讲,社会福利思想是思想家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福利的制度、政策和问题的根本观点,因此,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各种社会福利思想都是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利益的表达,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需要,并引起人们的福利观的变化。
(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和反思。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它总是从批判性社会理想出发,反对现实福利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性,并把纠正它们的偏差当作自己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福利思想。 (4)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无论是持自由主义观点的思想家,还是主张福利集体主义的福利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总是围绕着人的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表达自己对社会福利的看法。 第一章: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如何分析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
(2)18、19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工人阶级不断的斗争,迫使欧洲各国的资本家和政府认识到在经济上提高工人阶级经济及福利待遇以及在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欧洲各国政府不断扩大社会民主,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福利立法,对当代世界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
(1)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斯密主张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提出了反对任何国家干预经济自由的理论。守夜人式的政府,除了必要的干预,国家应该将自己的作用降到最低。政府职能主要有三个:a.保护国家不受外敌的侵犯;b.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c.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 (2)强调整体幸福
斯密认为,整体幸福是宇宙秩序的第一要求,整体幸福更能体现仁慈的美德。 (3)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解决贫困的途径上,斯密虽然反对济贫,但他强调社会有责任为穷人提供公共工作和良好的公共教育,包括发展具有工作机会的商业经济等手段,确保穷人能够参与市场竞争,改善自身状况。他还强调通过税收来平衡社会不同阶层消费,主张对华丽的车辆和马车收缴更高的通行税,使富人为贫民的救济作出贡献。 (4)实行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
斯密认为,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的最低工资至少需足够维持其基本生活,对于夫妇而言,在大多数场合,工资稍稍超过维持他俩自身生活所需的费用,否则劳动者就不能维持再生产与赡养家室。 (5)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
斯密主张:在文明的商业社会,普通人民的教育,恐怕比有身份,有财产的人的教育,更需要国家注意。
社会福利措施:
(1) 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
力的供应能持续; (2) 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提高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分享到经济繁荣的成果。 ★功利和功利主义的概念:
(1)功利:指任何客体的一种性质: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失、痛苦、祸患或不幸。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
(2)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内容: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一)功利主义原则:
边沁认为人所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快乐,所谓最大程度的快乐是指超过痛苦的事态;凡是最大程度的使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态,就是最善和最幸福的事态;而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事态,在道德上是最善的,在法律上就是人的权利,而在政治上就是进步和优势的。功利主义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社会思想。
而功利原则就是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了个人或是社会的幸福,并且这种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 (二)最大幸福原理:
边沁提出了计算乐与苦的方法,试图以量化的方式为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提供指导。他认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因而每个人的利益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 (三)立法改革思想:
公益是立法的基础,趋乐避苦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立法的原则,而立法的目的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幸福。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穆勒对功利主义的贡献:
他和边沁都认为,人应该争取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但边沁以自利为基础来肯定这一点,而他则把这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感情,即与其同胞和睦相处的愿望上。他没有局限在狭隘的经济自由主义立场上,而是从更广泛的思想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等方面论述个人自由,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并且认为,
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为此,穆勒主张要通过法律来调节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也要通过教育和舆论来培养人的良好品格,从而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一致。 (二)政府的性质与职能: 性质:
(1) 政府应该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建立起来的;
(2) 政府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是社会利益的总和,是否在社会福利方面做出贡
献,是否促进社会道德品质的改善等方面有所作为; (3) 一个好政府应该是按代议制方式组织起来的,政府的最高权力或主权不是
属于政府自己,而是社会整体或社会集体;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 社会福利问题的解决必须服从政治问题的解决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福利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政治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而不是社会政策的局部调整或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福利问题。他反对任何针对现实社会问题而采取的福利措施,因为社会福利制度被看作实现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经济关系。从马克思对待社会福利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以政治批判的方式讨论社会福利问题,把一切关于社会福利的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归结为资产阶级用以维护和改良其统治的工具。因此,马克思没有直接地研究社会福利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当作他们整个社会理论的某个部分,即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贫穷和罪恶的经济政治根源,对穷人的福利救助只是使资本主义得以延续的有效措施。
★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社会福利的真正方法论意义在于,它创立了一种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一种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他赋予了社会福利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贫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并从更高价值观的意义来阐明社会福利的内涵的可能性。
第二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社会福利主张 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主张
1、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是通过社会政策的方法安抚劳动阶级的方案,而不是创造,消灭阶级对立实现社会平等和自由,的条件。主张德国应该选择一条以新教伦理为原则,以公共福利和社会公正为正方向的发展道路。国家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来推进社会福利。
2、他们的主旨就是在不根本推翻资本主义体制的基础上,吸收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理想,保护劳动者的正当利益,以国家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来缓解工人阶级的贫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