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3物质结构 实验手册
实验一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实验二 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实验三 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规律的探究 实验四 明矾晶体的制备
实验五 分子模型及金属晶体堆积方式的研究
实验一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实验目的】
1.探究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探究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分析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4.运用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说明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实验准备】 一.预备知识
1.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核电荷数 电子层结构 同周期:从左到右 逐渐增多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 主要化合价 逐渐增多 正价+1一+7 负价-4一-1 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性质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 电负性逐渐增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酸性增强 碱性减弱 气态氢化物形成由难到易,稳定性逐渐增强 2.理解周期性变化的成因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电负性逐渐减小 酸性减弱 碱性增强 气态氢化物形成由易到难,稳定性的形成和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从上到下 逐渐增多 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逐渐减弱 最高正价等于族序数(F、O除外) 1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因此,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必须从原子结构着手。以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为例: (1)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电子的能层数,二是核电荷数,这两个因素是相反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使原子的半径有变小的趋势;同时,新增加的电子使电子之问的排斥力增大,使原子的半径有变大的趋势。在同周期元素中,核电荷数的增加占了主导地位,故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
(2)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核电荷数的增加,使原子半径有变小的趋势;同时,新增加的电子使原子的半径有变大的趋势。在同主族元素中,电子数的增加占了主导地位,致使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
二.实验用品
1.仪器:锥形瓶、烧杯、漏斗、玻璃棒、导管、橡皮塞、滤纸。
2.试剂:氨水、食盐、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
一、同周期元素的性质 实验步骤 1.将镁条和铝条用砂纸打磨后,分别放人沸水中,并滴加酚酞; 2.向新制的得的Na2S溶液中 滴加少量饱和氯水。 二、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人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 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钾放入水中; 3.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或化学方程式 4.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 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人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注意事项】
2
1.取用钠、钾要用镊子,切不可用手接触,未用完的金属钠、钾要放回试剂瓶。吸过煤油的滤纸要妥善处理,切勿乱扔。
2.钠块和钾块不要取太大,以免发生危险,以绿豆大小为宜。
3.实验前要用砂纸仔细打磨镁条和铝箔(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4.钠、钾与水的反应卖验中要用玻璃片或塑料片盖住烧杯口,以防止反应时钠块、钾块、液体飞溅伤人。
5.饱和氯水容易挥发出氯气,从而造成污染,使用时取用量要少。
【实验交流】
1.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元素的电负性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3.元素的电离能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电负性可以度量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5.元素的电负性有哪些应用?
6.元素的电离能有哪些应用? 7.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离能逐渐增大,为什么B的第一电离能反而比Be小?
8.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离能逐渐增大,氧的第一电离能为什么反而比氮的第一电离能小?
9.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课外拓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碱金属的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碱金属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