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古建筑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寻访古迹成为广大旅游者普遍的心理倾向,凭吊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之一。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的有书籍、文物等,而最能给世人全新感官效果的于古代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成为旅游业界开发的对象。然而,在我国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古建筑的保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以达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之间的平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旅游 古建筑 保护
一.古建筑保护目的
古建筑作为古人们给我们现代人留下来的建筑,我们亦可称之为文物,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传承,我们应当保护它们。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各个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等各方面历史问题等到详尽的研究和了解。所以对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重要的且需不断坚持,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古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古建筑主要反映了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等方面。中国的古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同时古建筑也为我国的文化、历史、现代建筑、考古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此,古建筑在我国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参观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是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我们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
三.旅游业与古建筑
我国的保护古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立法的层次比较低,没有实际针对性,事实上,古建筑保护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古建筑这个问题,应该从立法的角度加以界定。政府部门的一些领导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经济利
益,在破旧建新的思想意识下,对古建筑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盲目开发,建设宾馆、酒店等娱乐性设施,毫不顾及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政出多门,例如文物局、环保局、旅游局、建设局等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提出不同的意见,各部门没有很好的沟通与协调,造成权责不明,当旅游收入可观时,各部门争抢有限的利润,出现古建筑的损坏后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现象。规划开发严重滞后,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黄金周的出现,导致大批游客的出行,给旅游景点、景区很大的压力,同时旅游规划部门没有及时调研,更改原有的规划,致使旅游景区设施设备无法达标,从而危及古建筑本身的保护,这是由于古建筑的保护部门与经营单位在保护与经营方面缺乏指导性的依据。当地政府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典型的只重视开发,而忽视社会和谐的现象。在已经开发的景区内,没有及时的对游客进行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工作,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对古建筑的损毁相当严重,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古建筑保护的资金主要有国家拨款、地方政府筹集、景点景区等渠道组成,相对来说国家拨款相对稳定,但是资金不会太充裕,而后两者则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约束,并且相关的专业性保护人才较为缺乏,建筑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缺乏认识,而旅游的学生对建筑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仅有的相关人才也因为收入等问题转行,造成人才缺乏,一些古建筑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时代的一个缩影对我国独特的旅游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它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利于我国独特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有利于向世界传播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旅游文化的内涵,对当前中国古建筑保护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应该在完善法律法规、筹集资金、宣传保护、合理规划、景区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邢慧斌,王玉成.我国古代建筑旅游经济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经济理论研究,2005,09:63-65
甘茂枝、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6-6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