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押题素材:文化与传承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高考链接:
近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多次涉及“文化发展”“文化力量”“文化传承”的立意,例如:
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 2019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 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引言:
文化是一条浩浩汤汤的长河,从远古奔流而来,翻越崇山峻岭,穿过柳林繁花,容纳人生代代,沉淀沧海桑田。
文化是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照亮心灵的面容,倒映历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细语婉转;既有吟风弄月,亦有躬身沉思。
文化虽不能即时果腹,却是精神的生命源泉。疏离文化之人,无法追寻灵魂的喜悦;忽视文化之民族,难以自尊、自信、自强;失去文化的社会,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态的,即使表面繁华美丽,也终究是没有根的浮木。
当世界因功利而激发的竞争越来越沉重,文化恰是那个能放飞心灵风筝的滚轮。正如马大·安诺德所言:“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1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一.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文章:
文化,以文而就。一阙诗赋歌辞,婉转悠扬,荡漾在古道西边;一落尺素丹青,墨间山水,沉醉于江南古城。
文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古城朱雀的小街,抑或是太白唱醉的明月?是杜甫赞过的春雨,抑或是王维心里的空山?是仓颉创造的文字,抑或是孔孟儒家的学说?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成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却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从战国的帛画到汉代的雕塑,从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小说,从民间的剪纸到宫廷中的绘画,大气磅礴,质而不俚,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
2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文化,为人化成。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相反,文化似三月阳春,革故鼎新,多元化地呈现自身的魅力,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文化正以符合当下信息渠道的方式渐渐渗透于生活。
《经典咏流传》中,当现代化的科技与古典文化艺术碰撞,不仅唱出了古人的婉转情思,而且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家宝藏》的播出,让一件件不知名的古物在人们面前一一亮相,使我们为华夏深厚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展现了朱红宫墙中紫禁城的风光无限,让“网红故宫”成为人们的热议,威严与活泼并存,现代与传统共生。新时代文化介质,让泱泱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一点一点地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有根源,但绝不是在原地不动的古树,它随着历史的长河而奔流不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传播的媒介也不仅仅是在那一方素笺上。人们改变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浩荡文化,为中华之无双!” 点评
作者先以列举的方式详写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再从当下的综艺节目切入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别样传承与创新,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述相当精彩而有力。文章词藻艳丽,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整体华美而并不流于俗艳,亦是一大亮点。
3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但以单纯的引言为文章作结,往往给人仓促与收束不力之感,建议删去引言,在倒数第二段融入第一个分论点,综合两点作结,可改为: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文化力量的流淌,既是旧日烟波雾霭的一缕青史朦胧,也是今时初春新雨的一抹清新别样。文化有根源......才使得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二.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素材:
如果说经济填饱了人的肠胃,那么文化则塑造了人的灵魂。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若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精神的安放,即使人人都能丰衣足食,也不过是空有表面的华丽皮囊,内心却被冰冷的计算和数字蚕食,逐渐变得麻木。
当金钱万能的言论日渐甚嚣尘上,当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正是那株绽放在物欲横流中的青莲,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告诉我们,“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它劝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它让我们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它让我们明白,“一箪食,一瓢饮”,也能觅得人生之乐。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滋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力量。
4
冠县实验高中 王柯松
三.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文章:
“当我的女友已改名为玛丽,我又如何送她一首《菩萨蛮》?”余光中如是写道。
渡过千载时光的河流,我们能听到童子朗朗的读书声,士大夫儒雅的讨论声,中华文化在其中涓涓流淌。现如今,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我们过得轰轰烈烈,反观春节时我们却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地玩着手机,这种现象出现,怎么能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一下,是否对西方的文化过度崇拜,而贬低了我们本身的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中国文化应该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成为每个中国人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应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因为我们拥有如此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清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现在的《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向我们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现代人的文化意识的提高。中华文化一直在我们的灵魂中。
何不送一首《菩萨蛮》给名为玛丽的女友?待到她描眉涂唇,“照花前后镜”袭上心头,自然会明白,类似温庭筠的名字有多美。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