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
民意和舆论
童兵 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
⑥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由此观之,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
1
力,也更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在第①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为民者 B.为政者 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 为传媒业者 为民者 D.为民者 为传媒业者 为政者 2.第②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下列不属于第③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2分)
A.选举投票 B.演讲呼号 C.发表微信 D.静坐示威 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 5.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B 2.(3分)评分量表 答案要点 分值 3 “佐证”(“强调”)“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2 “强调”“舆论的重要”。(只说重要,未能指出在哪个方面) 1 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0 直接摘抄第二段的相关文字,或答非所问。 答案示例:强调舆论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进程的重大影响。 3.(2分)C 4.(2分)D 5.(4分)从舆情来源看,官方舆论(新闻)所占比例不到一成,民间舆论(名人微博和民间论坛)占了九成;(1分,见右图)民间舆论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撬动)社会舆论;(1分,见左图)因此,对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分)【指出图的内容,2分;联系原文,揭示图的内涵,2分】 6.(4分)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应该重视、敬畏;(1分)作为民意的初期或说是表层阶段的公共舆论要及时关注和引导。(1分)作者讨论民意和舆论,旨在强调执政者、民意表达者、媒体从业者都要了解和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1分)只有民意表达顺畅,才有可能构建高效率的政府和和谐的社会。(1分)【分析(概括/总结)2分,评价2分】
【黄浦区】:
唯有牡丹真国色
2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 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1972 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1979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 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 种,牡丹组只有3 种。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根据 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 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 种),其中4 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5 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 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1.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3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2 分)
① 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② 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③ 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④ 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⑤ 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A.①⑤②④③ 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②④⑤
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3 分)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4 分)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3 分)
参考答案:
1、牡丹(野生种)培育繁殖情况(产地)。 2、C
3、直观性(1分)牡丹种类多、分布广、野生种丰富(1分)看到了牡丹全面告急的困境有助于情感表达。 4、B
5、(1)具备严谨准确的科学性,“往往”“大都”限定性副词的运用。 (2)第一段引用诗句增强文学底蕴,引用诗句“比喻”、“比拟”。
6、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周敦颐、刘禹锡、皮日休都赞美牡丹,甚至称赞牡丹为“花王”,但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不甚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
【长宁区】: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合青蒿素。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_________,传统医学和早期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