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二重性理论即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马克思才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从而才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m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们的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交换,所以其产品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私人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产生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实现商品交换,交换成功,私人劳动就得到社会的承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获得解决。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以让渡,价值得以实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以解决。该商品是劳动者具体劳动得产物,同时也耗费了抽象劳动这一事实也得到认可。否则亦然。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也就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商品交换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获取了四种不同的价值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两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但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商品界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即用一种商品作为各种商品相交换的媒介,但一般等价物不固定。 (4)货币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后,就有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范围也随着进一步扩大了,这就要求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由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过渡到了货币价值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第二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BBACD 6-10、 BBCBB 11-15、DBDCD 16-20、DDBCD 1-25、DADCB 二、多项选择
1.BCDE 2.AC 3.BCE 4.ACE 5.ACE 6.CD 7.BDE 8.BDE
三、计算
1.(1)由题意可知,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6小时,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6=100%;
(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4=200% 2.(1)W=12×2=24 12小时新创造的价值=24-21.6=2.4 (2) 创造的剩余价值=2.4-0.4=2 (3) 剩余价值率=2/0.4=500%
(4)由于12小时共创造新价值2.4元,平均每小时创造新价值0.2元,由于劳动力价值为0.4元,即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为10小时 3.(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 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 × 1.88 × 30=437.10元。 (2) m′=m/v=437.10元/32.24元=1351.77% 答:(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 (2)剩余价值率是1355.58%。 4、(1)、 ∵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 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 ∵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 ∴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答: (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 四、辨析
1.观点错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的物质要素,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2.观点错误。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而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只有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3.观点错误。雇佣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在雇佣工人的人数和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4.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流通,实行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即使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价值增殖,所以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但是有离不开流通,流通既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又实现了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够离开流通而产生。
5.观点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所以,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工资只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工人的剩余劳动并没有得到报酬。
6.观点错误。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在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能取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7.观点正确。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它是由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的;对于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企业来说,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本企业的工人用较段短的时间就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这就必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因此,超额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相对剩余价值。 五、论述 1.要点
(1)剩余价值的概念;
(2)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
(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2.要点
(1)剩余价值的概念;
(2)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即使在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自动化的生产装置仍然是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能转移其终身的价值,而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4)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手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的范围扩大了(“总体工人”); (5)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了;
(6)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使用先进技术,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要点
(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3)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4)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主义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的时候,整个资本家阶级就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单选
1-5 CADAC 6-10 DBDBD 11-15 CCDBB 16-20 AACDD 21-25 BCBCD 二、多选
1、BCE 2、ABCD 3、BCDE 4、ABE 5、BCD 6、ABD 7、ADE 三、辨析
1、正确。在资本积累进程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之所以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也就越多,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错误。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独立的资本结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了社会资本的组合,本身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3、错误。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1)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2)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4、错误。资本积聚不等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单个资本总量。两者的关系是: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5、错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也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的基本要素。没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生产就无法进行,当然也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但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生产出来的。而可变资本由资本家以劳动力价格的形式支付给雇佣工人用于个人消费,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转移。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并在生产中使用即劳动,就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增加到新产品中去。这个新价值不仅包含同劳动力价值相等的部分,而且还有一个余额,从而使相当于劳动力价值、价格的可变资本价值发生增殖,这个余额就是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购买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不是全部资本生产出来的。
6、错误。从简单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再生产过程看来,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资本的。
7、错误。因为:①资本积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第一,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是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的。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住自己,打败对手。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②“节俭”不创造价值,不会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