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显著标志之一。 C思维可以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高低。 二、思维的过程(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去思考问题)基本过程: 1、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从而把它们的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个别属性结合起来的。 分析与综合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任何思维过程都包括:最初的综合——分析——再次的综合三个环节)
2、 比较:比较是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加以区分,对比其异同点和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一些特征从其它特征中分离,使此特征显现出来的思维过程。(特征分离)概括是把已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特征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4、 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指的是在概括和分类的基础上,把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归类和编目,使之成为有序整体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用具体的事物描述,解释一般概念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形式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稳定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概念的产生,总伴随着语言的标志,通常用词来标志。
概念可以有具体概念(指根据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和抽象概念(指根据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形成的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有前科学概念(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概念,又称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指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如心理学定义、牛顿定律或自然科学原理等) 概念可以有实物概念(指关于是关于事物的整体,反映事物完整的本质的属性,如:“汽车” “桌子”)和抽象概念(不是关于事物的整体,而是关于事物的某个属性、状态与其它事物联系的概念,如“运动”、“价值” 、“民主”)之分。 概念可以分为自然概念(指现实事物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如:日月山川、江河湖海)和人工概念(指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是将事物的一些属性结合起来而创造出的一种人为概念 ,例如:如“东东”“酷”“小资”,互联网上的语言) 2、判断:判断是人脑对事物属性关系的反映形式。(记) 分为直接判断(以感知形式为主,没有复杂的思维后动)和间接判断(反映事物在因果、时间、空间、条件等方面本质差异的思维形式,其中制约思维过程的基本关系是事物的因果关系)。 3、 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记)(与言语有密切关系,以词的形式表现)
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A归纳(指从特殊事物中抽象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形式,通常被称为科学的思维方法)
B演绎(是把一般原理应用于特殊事物的推理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形式,和归纳法相反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相反的、然而又密切相关的推理形式。 四、创造性思维
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点子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真正有创造性思想,或创造性方案出现。
所谓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领悟,但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新的,对别人来说就不一定是新的,也许在古代就有了。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创造性 b求异性 c灵感性 d灵活性 e多维性 f综合性 2、 创造性思维过程(记)
A准备阶段 B潜伏阶段 C顿悟阶段 D验证阶段 五、思维的品质(7种)
1、 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广度是指人思维广阔程度的特点。 2、 思维的深度:思维的深度是指人思维深刻程度的特点。
3、 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特点。
4、 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的思维特点。 5、 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人的思维过程的顺序性,层次性和连贯特点。 6、 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人善于从事实的客观情况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和判断是与非、正与误,并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的特点。
7、 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思路的特点。
六、想像(了解) 1、 什么是想像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想像表象的过程。 想像以记忆为基础,但它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 想像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2、 想像的意义
人的想像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学生再造想像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像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像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生活道路,个性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3、 想像的种类
想像可以根据想像表象中有无新的内容出现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A再造想像是人们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形成再造想像的条件:a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b丰富的表象储备 B创造想像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想像表象的过程。
形成创造想像的条件:a创造动机b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c积极的思维活动d灵感
4、 不随意想像和随意想像
A不随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B随意想像:是有预定的目的,自觉的,需要有意志城力的想像。 5、 幻想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两个特点:
A幻想创造出的形象,总是和个人的愿望联系着。
B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它不创造出当
前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指向于未来活动,但它又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的幻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空想则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级的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幻想。
问题解决有哪些策略?
答:1.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常用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 ;爬山法。 有哪些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
答:1.问题情景。2. 动机与情绪。3.定势4.功能固着与变通。
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A情绪和情感是人对需要的一种反映形式
B人们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和情感,是和态度密切相关的。
C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使人产生情绪和情感。 2、情绪的特征(记) A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体验都会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体验与之相伴。
情绪的两极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具体情绪本身,而且还表现在以下较为概括的情绪特点上: a情绪在动力性上表现为增力和减力两极 b情绪在紧张水平上表现为紧张与轻松两极
c情绪在激动水平上表现为激动与平静两极 d情绪在强度上表现为强和弱两极
B情绪的瞬时性特征:情绪随情景变化的瞬时性、随机性或偶然性 C情绪的非理性特征:人的任何情绪反映都会和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3、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记)
A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心理支柱。
a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b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的功能c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驱使人行为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情绪的动机功能。有增力和减力两个方面
C调节认知活动功能: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是认识活动的一种监测系统,具有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a调节知觉的选择b监视信息的流动c调节记忆活动d影响思维过程 D信号功能:表情是传播情绪和情感信号的主要媒介。由各种表情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信息具有明显的信号功能,使人对他人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更具直接性,也使人际交往中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中国文化,“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法国笛卡尔,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斯宾诺莎,人有三种基本情感:喜、背、愿望。
普拉切克,情绪由三个维度决定: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可表示八种基本情绪:狂喜、悲痛、警惕、惊奇、狂怒、恐惧、接受和憎恨。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包括九种情绪的“情绪分类表”:兴奋、喜悦、惊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 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分类: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A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有明显的遗传性,不学就会)(重点) ① 快乐:指在所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② 愤怒:是由于愿望无法达到或愿望一再受阻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③ 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④ 悲哀:是在人失去某种他重视或追求的东西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其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东西对主体的价值大小;强度可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和哀痛。
B复合情绪(记)是在原始基本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体验
a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惊奇和兴趣,厌恶和讨厌(惊奇—厌恶,兴趣—讨厌)
b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害羞,骄傲与自责 c与他人有关的情绪:爱,恨
2、情绪的分类(记)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心情、激动和紧张的状态表现出来。 典型的情绪状态:
(1)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 心境常常受到外界事物的强烈影响 心境有主导心境和暂时心境之分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其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① 思维和意志控制力减弱阶段: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控,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 ② 失去意志监督阶段:人的行为完全服从于当时的情绪体验,很可能发生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 ③ 平息阶段:出现平静和疲劳的现象,甚至精力衰竭。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 是人对于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本能性、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能引起“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生,这种症状分为三个阶段:
① 惊觉阶段:是一种适应性防御
② 阻抗阶段:有机体动员其他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情绪紧张
③ 衰竭阶段:人会持续保持紧张状态,适应性贮存能量全部耗尽,机体被自身的防御力损害,导致适应性疾病 3、情感的分类(记)
A道德感: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感按其产生的形式,可分为: a直觉的道德感 b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 c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道德感
B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对于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C审美感:审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① 审美感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愉悦的体验;二是使人的行为带有倾向性 ② 审美感与道德感一样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个体性(与道德感的共同点) ③ 审美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
三、情绪的识别 1、表情及其识别 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心理学常把这些与情绪相关联的行为特征成为表情。它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可分为:
① 面部表情:达尔文认为,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人们在辩认不同情绪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上存在差异
② 体态表情: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③ 言语表情:人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气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2、情绪的生理反应与识别
与情绪活动相伴随的生理状态变化,成为情绪的生理反应。
情绪的显著外部特征之一就是所有的情绪状态都会伴随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情绪的生理反应较难通过意识控制,也不容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仪器进行识别。 测谎仪的应用:说谎者由于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揭穿,因为会产生紧张情绪。 四、快乐的培养:
认识快乐的妙用,不要自寻烦恼,积累愉快的经验,牢牢抓住今天,船到桥头自然直,给人以快乐,自己也快乐,正确理解运气和能力,知足常乐 五、情绪的理论(记)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1885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先后提出 理论:情绪是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如哭泣是产生悲伤的原因, 惧怕产生于发抖等。这一理论因此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矛盾情绪的辩证关系——苦乐律:(辩证的、豁达的观点)
1、苦乐并存(必须明白) 2、趋乐避苦:生存的本能(人之常情) 3、弃旧图新:本能(人之常情) 4、苦尽甘来(坚信) 5、乐极生悲(懂的) 6、苦中求乐(学会) 遭遇挫折后,应如何积极应对? 答:遭遇挫折后积极地表现形式是对挫折的理智型对抗行为,它是在理智的指导下采取的形式,包括升华、补偿和改变策略。
什么叫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是什么?
答: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答: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区别主要是: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2.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3.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个体身上很难将二者截然分开。事实上,情绪、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