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1、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朱熹)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
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