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 (11~15g/dl) 新生儿:170~200g/L(17~20g/d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加:新生儿、高山居住者。
病理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109/L (4000~10000/μl) 儿童:(5 ~12)×l09/L (5000~12000/μl) 新生儿:( 15~20)×109/L (15000~20000/μl) 【临床意义】
1.增加。
①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 惧与疼痛等。
②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参考范围)】
细胞类别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 淋 巴 细 胞 单 核 细 胞
【临床意义】
成 人 0.01~0.05 0.50~0.70 0.005~0.05 0~0.01 0.20~0.40 0.03~0.08 1、增多
①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 中毒、急性汞、铅中毒等。
②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③嗜硷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④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诊、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⑤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
①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 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等。
②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③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变化】
在外周血象中,除了各类白血病幼稚细胞外,通常能见到一些细胞形态上的异常变化 (一)中性粒细胞
1.核象变化:是指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占1: 13。
①核左移:是指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核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
a.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 b.白细胞总数不增甚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②核右移:是指不仅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叶、5叶(正常时多分3叶),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2.毒性变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症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异。
①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②毒性颗粒:胞浆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
③空泡:可在胞浆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④Dohle氏体:胞浆内出现嗜硷性点、线、梨形或云雾状物质,可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塾,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
⑤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
3.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解等变化,退行变可以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在多种疾病如各种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此外,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腺炎等亦可见,统称为异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常可出现三种异型淋巴细胞: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
红细胞比积测定
男:0. 42~0. 49L/L(42~ 49%) 女:0. 37~0. 43L/L(37~ 43%)
【临床意义】
1.增高: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脱水等。
2.减低:各类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程度不同的降低。
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平 均 值 正 常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单纯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H(pg)
27~31 >正常32~50 正常27~31 <正常21~24 <正常12~29
MCV(fl)
82~92
>正常94~160 正常82~92 <正常72~80 <正常50~80
MCHC(g/L)
320~360 正常320~360 正常320~360 正常300~360 <正常240~300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参考值(参考范围)】
男:<15mm/6 0min 女:< 20mm/6 0min 【临床意义】
增快:
①生理性:年幼小儿、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
②病理性:急性炎症、风湿热、活动性结核、风湿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严重贫血、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等。
血小板计数(PLT,BPC)
【参考值(参考范围)】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
1、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血小板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增多:
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添加……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抗原与抗体分布规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表面抗原 A B AB 无 血清中抗体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每个都具有ABO血型中的某种抗原及相应的天然抗体。积压型检查的重要性不在于某种具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在以下各个方面:
(1)输血:血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成分。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细胞的减少(大失血或贫血)均会发生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此时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完全相合才能输血。
(2)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依靠血型血清学检查来诊断。 (3)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也必须ABO血型相符合才能移植,血型不符极易引起急性排异反应、导致移植失败。
(4)ABO血型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也有一些报道,某些看来造血系统无关的疾病实际上可能与红细胞血型抗原有痼,但这方面的临床实用意义不大。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Rh血型系统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抗RH抗体引起的反应,抗Rh抗体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较大量的Rh阳性(D抗原阳性)细胞进入Rh阴性者体内后,2-5个月内血浆中可测到抗体,如经再次免疫,3周内抗体浓度可达到高峰。如受血者或孕妇血浆中含有Rh抗体时,当再与含相应抗原血液相遇,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尤其以抗D与D红细胞为著。因此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约80%以上Rh阴性受血者的接受R h阳性血液后能产生抗体。
尿液β2微球蛋白测定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平均浓度为1.8mg/L,β2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肾小管被重吸收,故尿中仅含滤量的1%。可采用酶免疫或放射免疫法测定。 【参考值(参考范围)】
血β2M<3mg/L 尿β2M<0.2mg/L 【临床意义】
1、或尿中的β2M可用于肾小球与肾小管损伤的鉴别。当肾小和损伤时,如急性肾小管炎症、坏死、药物及毒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汞、镉、铬、金制剂等的肾毒性)引起肾小管损害,使得肾小管重吸收不良,尿中排出β2M增高。肾小球病变早期,虽然肾小球通透性增加,β2M大量滤过,但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好,故血或尿β2M均不增高。肾小球病变晚期,滤过功能减低,血中β2M可明显增加;
2、单纯性膀胱炎时尿中的β2M正常。
3、肾移植后如有排异反应,影响肾小管功能进,尿中β2M含量增加。
4、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活动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时,因β
2M
合成加快,血清β2M增加,尿中β2M含量也可增高。
尿酮体检查
【参考值(参考范围)】
定性试验: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尿酮体检查极不价值。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乳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非糖尿病性酮症者:如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腹泻、呕吐、饥饿、禁食过久、全身麻酸后等均可出现酮尿,此种情况相当常见。妊娠妇女常因妊娠反应,呕吐、进食少,以致体脂降低解代谢明显增多,发生酮体症而致酮尿。
(3)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
(4)服用双胍类九糖药:如降糖灵等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血糖已降,但酮尿阳性的现象。
尿胆原及尿胆素检查
【参考值(参考范围)】
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 定量:男:0.30-3.55μmol/L
女:0.00-2.64μmol/L 儿童:0.13-2.30μmol/L
尿胆素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利用尿胆红素、尿胆原和血胆红素等检查可协助鉴别黄疸病因:
(1)溶血性黄疸:当体内有大量戏细胞破坏时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使血中含量增高,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肾,故尿胆红素试验阴性。耒经结合红素增加,导致肝细胞代偿性产生更多的结合胆红素。当将其排入肠道后转变为粪胆原的量亦增多,因而肠道吸收粪胆原及由尿中排出尿胆原的量均亦相应增加,尿胆原试验呈明显阳性。溶血性黄疸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大面积烧伤等。
(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时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除功能均可能受损由于肝细胞摄取血浆中未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使其在血中的浓度升高,的主生的结合胆红素又可能由于肝细胞肿胀、毛细胆管受压,而在肿胀与坏死的肝细胞间弥散经血窦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升高,因其可溶于水并经肾排出,使尿胆红素试验呈阳性。此外经肠道吸收的粪胆原也因肝细胞受损不能将其转变为胆红素,而以尿胆原形成由尿中排出,故肝细胞黄疸时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均量明显阳性。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尿胆红素阳性可早于临床黄疸。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细胞黄疸,如药物、毒物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出现类似的结果。
(3)阻塞性黄疸:胆法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血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而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素检查阳性。由于胆法排入肠道受阻,故尿胆原亦减少。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如胆石症、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胆法性肝硬化等,三种类型黄疸鉴别见表。
正常人及不同类型黄疸实验室鉴别
血清胆红素(μmol/L) 黄疸类型 总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颜色 尿胆原 尿胆素 尿胆红素 颜色 尿 粪便 粪胆原 粪胆素 正常人 溶血性黄疸 <17.1 ↑ <17.1 ↑ <3.4 轻度↑ 或正常 浅黄 加深 1:20 阴性 强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黄褐 加深 正常 增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