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永安煤矿根据开拓部署,全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两个采区开采,一水平标高为+1320.0以上,为一采区。一水平以下至+1229.0为二水平二采区,开采的煤层为M14和M16号煤层,现开采的是M14号煤层。
目前,一采区M14号煤层即将回采结束,现正在回采11404采面即将回采结束,11403备用采面储量为20万吨,预计可采13个月。为了确保矿井采掘正常接续,先将对M16号煤层进行设计开采。
一、 概况
(一)矿井概况 1、地理概况
(1)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
永安煤矿位于织金县城东,隶属织金县化起镇所辖。矿区西南有县乡公路经过,井口工业场地至织金县县城40km,至贵阳市126km,至天龙77km,经贵黄公路至贵阳市139km,至安顺市107km,至黄桶电厂117km,至株六复线铁路的天龙站78km, 有公路直达矿区,交通方便。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9′06″~106°00′06″,北纬26°40′03″~26°41′31″。
2004年5月18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该矿井的《采矿许可证》,矿区面积1.7825km2、开采深度由1475m~1100m标高,生产能力15万t/a。该煤矿为生产矿井,企业性质为私营。
永安煤矿可采煤层为M14和M16号煤层,煤层倾角8°~15°,平均12°,属缓倾斜煤层。王家寨煤矿目前开采煤层为M14煤层,煤层厚度2.0m~2.4m,平均厚度2.2m;煤层倾角8~15°,平均12°;煤层稳定可采;直接顶板为硅质、泥质灰岩,底板为细砂岩。准备开采的M16号煤层,煤层厚度2.6m~3.0m,平均厚度2.8m;煤层倾角8~15°,平均12°;煤层稳定可采;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直接底板为粉砂岩。
织金县永安煤矿为“六证”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1
(二)地质
1、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3l)、长兴大隆组(P3c+d)、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二叠系(P) ○a、上统(P3)
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为早二叠世后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堆积物,主要为灰绿、暗绿色隐晶或拉斑玄武岩,时夹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灰岩及煤线等组成。玄武岩具杏仁状,气孔状构造,柱状节理发育,区内出露不全,厚度大于50m。大致分布于太平背斜两翼。
峨嵋山玄武岩组所夹灰岩透镜体中产韦氏蜓、新米氏蜒等蜓科化石,本组下部可能属早二叠世喷发。
龙潭组(P3l)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龙潭煤组主要由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菱铁质粉砂岩、泥岩、煤、硅质岩、灰岩等组成。从北向南有逐渐变厚趋势。含煤层数20~40余层,一般30余层,达可采厚度者2~8层,可采厚度4~20m。该地层厚度212~414m,一般300m左右。 长兴-大隆组(P3c+d)
上部大隆组由黑灰色中厚层状硅质岩夹数层高岭石泥岩组成。硅质岩单层厚0.15~0.25m,坚硬性脆,菱面体节理发育。高岭石泥岩颜色鲜艳,为鸭蛋绿或黄绿色,呈鳞片状,单层厚0.05~0.10m。产亚州假提罗菊石,马平假提罗菊石、肋瘤菊石、中华李氏蛤及乌尔曼杉等大隆组生物群。大隆组不含煤,层位稳定,岩性特殊易于识别。厚度3.20~8.31m,一般6.5m。底部长兴组以浅海相燧石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泥岩,上部含一薄煤层(1号煤),为不可采煤层。产古蜓、中华古纺綞蜓、暗古纺綞蜓,帝纹阿腊克贝、鱼鳞贝、矮小科兰尼虫等动物化石。厚22.67~36.86m,一般29m。
2三叠系(T) ○
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及细碎屑岩组成,区内只分布下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飞仙关组(T1f)
在区内出露较广,总厚546~554m,该组共分六段,区内出露了第一、二段:
2
二段(T1f2):上部为灰、灰紫色薄层泥灰岩、钙质泥岩互层,中部为薄层泥灰岩,具缝合线构造,含瓣鳃类、头足类化石丰富,下部为灰、灰紫色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底部为中厚层泥灰岩。此段厚99.55~125.96m,一般108.55m;
一段(T1f1):中上部为灰、灰绿、暗紫色钙质粉砂岩、细砂岩间夹泥灰岩薄层,具波状水平层理、斜层理及球状风化,下部为灰绿色钙质粉砂岩,风化呈姜黄色。间夹黑灰色硅质泥岩条带及薄层,愈向底部,硅质泥岩逐渐增多增厚。底部夹蒙脱石粘土岩及绿泥石粘土岩。具发育的水平层理及微斜层理,层面具稀疏细小炭屑,含星散状,斑点状、线理状黄铁矿及较多的CIariasp等瓣鳃类化石,厚86.14~92.17m,一般90.11m。
3第四系(Q) ○
主要分布于山间凹地及缓坡之上。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冲积砂等。厚度0~15m,一般3m左右。
(2)地质构造
勘查区位于牛场向斜与普翁向斜之间的次级褶皱——太平背斜南东翼,走向北东48°左右,倾向南东138°左右,倾角为8°~15°,一般12°。
1褶曲 ○
太平背斜:轴线走向NE45°,长约4.3公里。背斜北西翼较紧凑,南东翼较宽缓,南东翼地层倾角不大,大部分在9°左右,为一不对称背斜。出露地层有P2β、P2c+d、P2L、T1f。
2断层 ○
F3正断层:位于矿界北西侧,正断层,断距35m左右,走向约45°,倾向135°左右,倾角70°左右,长约1.2km。对本矿开采影响小。
3构造复杂程度 ○
牛场向斜与普翁向斜之间次级褶皱发育,轴线有一定的扭动,两翼不对称,且走向断裂较发育,因此该片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偏复杂。
本矿矿界内无次级褶皱发育,总体为一单斜构造,未见落差大于20m的断层。 根据《矿井地质规程》,本矿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2、含煤地层及煤层、储量 (1)含煤地层
区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龙潭煤组主要由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菱铁质粉砂岩、泥岩、煤、硅质岩、灰岩等组成。从北向南有逐渐变厚趋势。含煤层数20~40余层,一般30余层,达可采厚度者2~8层,可采厚度4~20m。
煤组与下伏峨嵋山玄武岩组或茅口组假整合接触。煤系所夹标志层明显,含
3
动物化石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腹足类、掘足类、蜓、有孔虫、苔藓虫、三叶虫,海百合、珊瑚等类化石,植物化石在煤系中部一般保存良好,煤系上、下部常炭化,结构模糊。根据煤系地层沉积岩相差异及标志层特征,将煤系分成上、中、下三段:
上段(P3l3):从标二底至标五顶的一套海陆交替相沉积。由灰岩、硅质岩、菱铁岩、粉砂岩、泥岩、煤组成。碎屑成份以玄武岩岩屑为主,少量长石、绿泥石、石英,分选好,泥岩中多含蒙脱石、水云母。胶结物多为氧化铁,绿泥石、蒙脱石、水云母,碳酸盐等,说明上煤组的沉积环境是以氧化环境,碱性介质为主。此段含煤5~9层。厚62~120m;
中段(P312):标五顶至标七顶之间的岩煤组合。以陆相沉积为主,夹少许海相。碎屑成份除玄武岩外,长石、绿泥石有所增加,碎屑粒度较上、下段粗,泥岩中高岭石成份较高,结核以泥质为主,旋迥结构不明显。岩性及煤间距变化较大。此段含煤10~20余层,主要可采煤层2~5层,以M14煤层最为稳定,M16成煤期地壳振荡频繁,多薄煤沉积。煤层结构较复杂。动物化石有腕足、掘足、瓣鳃、藻类等,厚83~154m;
下段(P3l1)标七顶至煤系底界。以泻湖海湾相,湖泊相、滨海相沉积为主。旋迥结构明显,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煤及硅质岩组成。碎屑岩中火山屑及长石成份较中、上段高,泥岩中以水云母为主,胶结物多为泥质绿泥石和硅质,结核亦多为泥质和硅质。下段含煤7~15层。古生物较上煤组单调,以腕足类为主,次为瓣鳃、腹足、苔藓虫、有孔虫、藻类、蜒等,厚67~140余米。
(2)可采煤层及煤岩特征
区内含煤岩系龙潭组(P3l),出露较完整,厚212—414m。含煤20—40层,单层煤厚0.1—3.28m,多以煤线及透镜体产出。含煤系数0.03。其中单层厚大于0.8m的可采煤层2层(M14、M16)。其余为局部可采或点式可采。
M14煤层:煤层稳定,结构较简单,全区可采,厚度在2.0m~2.4m,一般为2.2m。煤层顶板为含镜煤条带的灰色泥岩,厚度一般为1m左右,稳定;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的泥岩,厚度一般为0.5m左右。
M16煤层:煤层较稳定,结构较复杂,含1~4层夹矸,全区可采,厚度在2.6m~3.0m,一般为2.80m。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度一般为4m左右,稳定;底板为粉砂岩,厚度一般为3m左右。可采煤层特征表见表2—3—1。
表2—3—1 煤 层 特 征 表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