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厦门市初中总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全卷分三个部分,共23题;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一)语言积累(12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悠哉悠哉,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4)___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8)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9)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用春景比喻冬景,写出大雪骤降之壮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辗转反侧 (2). 山岛竦峙 (3). 闲来垂钓碧溪上 (4). 俄顷风定云墨色 (5). 到乡翻似烂柯人 (6). 衡阳雁去无留意 (7). 学诗谩有惊人句 (8). 逝者如斯夫 (9). 入则无法家拂士 (10). 不求闻达于诸侯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 (12). 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详解】本题为名篇名句默写,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注意“辗转”“衡”“谩”“拂”的正确书写。
(二)语言运用(8分)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是风、雅、颂。 B. 《变色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 C.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写于抗战时期,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D. 《礼记》《孟子》《列子》《淮南子》均为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B.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作的传记文章,节选自《三作家》。C.正确。D.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B shè自古以来,在诗文中,秋天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萧瑟①(A sè),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虽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 ,也不像 ,却也别有一番(甲)(A 一次 B一种)滋味:刘禹锡偏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气,林语堂欣赏秋天里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郁达夫钟(乙)(A聚集 B深厚)情蓝色或白色牵牛花底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史铁生难忘烂漫热烈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林o B bó )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清玄向往的却是秋日薄②(A bá
(1)为文中①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2)为文中甲乙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只填序号。 (3)请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 【答案】(1)①A ②B (2)甲B 乙A
(3)示例:夏天的炎烈迫人;冬天的凛冽枯槁(枯槁凋零) 【解析】
mù释义:①【详解】(1)萧瑟,读音为 xiāo sè,,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形容环境冷清、凄凉。薄暮, bó指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②比喻人之将老,暮年。
(2)考查词语的理解。“一番滋味”指“一种滋味”; 钟情,是指感情专注,常指爱情。“钟”的意思是“聚集”。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
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主语为“秋”,仿写时可用“春夏冬”。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 “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 “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5.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4. C 5. 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节选)
【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中华书局2014年版)
n):成群。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注释】①麇(qú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2)啮沙为坎穴 啮: (3)象其形而名 名: (4)虽不能消弭 虽: 7.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B.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D.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至河暴涨乃麇至。
9. 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6. (1)事物道理、规律 (2)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写出侵蚀或冲刷即可)(3)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