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被命名、得名)(4)即使 7. C
8. (1)按照他的话,(大家)果然在数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2)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们)才集合到一起。
9. 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做出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要注意“物理”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事物的道理、规律”。啮: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本句内容浅显,结构清楚,意思是: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所以可断句为: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重点词“如(按照)”“至(到)”的正确翻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以及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乙文“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要善于未雨绸缪,发生后及时补救。
【点睛】译文【甲】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乙】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父老们都这么传说,这条经验百无一失。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什么地方,下网下钩也捉不到它。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不是天数么?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握天的规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但也必然有所挽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旁的寒枝 许冬林
①吴昌硕画牡丹,常常在酣然盛开的牡丹花朵边,冷冷地立一两根寒枝。这寒枝和鲜润饱满的牡丹花,似乎成了鲜明的对比。花是艳的,寒枝是冷色调的。花是华枝春满,寒枝是瘦削萧疏。花是姿态婆娑,寒枝是孤独挺立。
②吴昌硕画牡丹,几乎从不漏下寒枝,大约是因为,那寒枝一直就长在他的生命里。他大半生困顿寒微,十七岁因战乱随父逃难,五年后回家,家中亲人俱亡,只剩他和父亲。
③大画家任伯年曾画过他,题为《酸寒尉像》。此后,吴昌硕常常以“酸寒尉”自称。也真是酸寒。四十四岁,他在上海浦东郊区租了两小间民房,安顿家小,并寄希望于书画,期望自己能像任伯年一样靠一支画笔安身立命。但是,他的画卖不动。初冬之夜,寄身于低矮屋檐,看看环堵萧然,他在纸上写道:“夜漏三下,妻儿俱睡熟,老屋一灯荧然,光淡欲灭。”
④历经风波,他再去上海,矢志于以书画立足,已是二十余年后。他用西洋红画花卉,他笔下的花朵鲜丽饱满。他自谓“老缶画气不画形”,“老缶”也是他的名号,他的画郁拔苍劲,气势磅礴。他像牡丹花边的寒枝,从苦寒苍茫里劲挺而出,带着一身的寒气,可是,是倔强的、骄傲的、巍然的。
⑤吴昌硕挑战命运,在艺术上也一身胆气。他说“自我作古空群雄”。他把自己撂到了书画艺术的历
史长河中,凛然上前,直面古人。他敢将大红大绿用于花卉,画家蒲华曾告诫他:要多用水墨,少用颜色。因为是文人画,要高雅,要“色不可俗”。可是吴昌硕偏不。他用色不守古法,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为重彩。
⑥有人说吴昌硕最重要的贡献是,身处动荡年代,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可是,我觉得,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他的,而是苦难与执著给他的。就像他笔下的牡丹,最动人的不只是牡丹的色,还有花朵之后那些片叶不着的寒枝。一个人,大约只有尝尽人世冷暖,尘土至情,才会懂得,在姹紫嫣红时节,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
⑦对于吴昌硕,虽然后来成名成家了,名利汹涌而来了,他依然记得早年那些忧患与颠沛,他记得自己来自民间,记得自己的身份。他也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所以,笔下牡丹开得再热闹,他依旧要种几根冷冷的寒枝在侧,给自己降温,也给世人降温。
⑧吴昌硕笔下的寒枝不仅是瘦的,是枯的,也是高的。那寒枝高过花朵,高过绿叶,不摧不折,独对风日,挺向苍穹。
⑨晚年,吴昌硕的艺术如一朵牡丹雍容明媚地盛开在中国画坛。那时的上海,曾经出现了“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盛况,可是,他却静静写下一副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选自《深圳商报》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昌硕是一位绘画大师,他笔下牡丹鲜润饱满。 B. 吴昌硕自称“酸寒尉”源于任伯年为他作过的画。 C. 中国文人画讲究高雅,多用水墨,要“色不可俗”。 D. 吴昌硕的经历表明:只有尝尽人世冷暖才能成才。
11. 吴昌硕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12. 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
(1)如何理解第⑥段中“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的“立”? (2)品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13. 如果将题目“牡丹旁的寒枝”改为“牡丹与寒枝”,好不好?为什么?
14. 吴昌硕历经苦难,感受世情,在中国画坛明媚绽放。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吴昌硕所写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的理解。
【答案】10. D 11. 示例:吴昌硕坚持不懈,虽饱经磨难,依然敢于挑战命运;他不守古法,勇于创新,在艺术上一身胆气;淡泊谦逊,即使后来成名成家,依然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
的12. (1)示例:文中的“立”是挺立之意,既刻画出了画中寒枝劲挺之态,更体现了吴昌硕“自强”之气。(或者既是吴昌硕笔下的劲挺之态的寒枝,更是他的“自强”之气)
(2)示例:第⑧段中画线句用“不仅是……是……也是……”这一关联词将吴昌硕笔下寒枝“瘦”、“枯”、“高”的特点连缀在一起,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寒枝的外形特点,更强调了寒枝的“高”。这里的“高”不只高在外在形态,更喻指画家内心的高洁,不动声色地流露出对画家的赞美。
13. 示例:我认为“牡丹旁的寒枝”改为“牡丹与寒枝”不好。文中虽然提到吴昌硕的牡丹独树一帜,但本文大篇幅着墨的是他笔下牡丹旁的寒枝,要表现的是他像牡丹花边的寒枝般从苦寒苍茫里劲挺而出的不摧不折的气质。如果改成“牡丹与寒枝”与文意不符。
14. 示例1:吴昌硕所写对联勾勒了吴昌硕一生的际遇和对人生的深切体悟。他来自民间,尝尽人世冷暖,但他认为这些世事风波、困苦磨砺成就了他,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他的,而是苦难与执著给他的。
示例2:吴昌硕所写对联勾勒了吴昌硕一生的际遇和对人生的深切体悟。他来自民间,尝尽人世冷暖,但他认为这些世事风波、困苦磨砺成就了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保持清醒的认知,不忘尘土至情,始终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 【解析】 【10题详解】
D项理解有误,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吴昌硕挑战命运,在艺术上也一身胆气”“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他的,而是苦难与执著给他的”“吴昌硕身处动荡年代,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一个人,大约只有尝尽人世冷暖,尘土至情,才会懂得,在姹紫嫣红时节,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是他的苦难经历成就了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保持清醒的认知,始终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并不是“尝尽人世冷暖能成才”。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文中第④段“矢志于以书画立足,已是二十余年后。他用西洋红画花卉,他笔下的花朵鲜丽饱满。……他像牡丹花边的寒枝,从苦寒苍茫里劲挺而出,带着一身的寒气,可是,是倔强的、骄傲的、巍然的。”理解,吴昌硕坚持不懈,虽饱经磨难,依然骄傲;第⑤段内容“吴昌硕挑战命运,在艺术上也一身胆气。”“他把自己撂到了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凛然上前,直面古人。他敢将大红大绿用于花卉,画家蒲华曾告诫他:要多用水墨,少用颜色。……可是吴昌硕偏不。他用色不守古法,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为重彩。”他不守古法,勇于创新,在艺术上一身胆气;第⑦段“吴昌硕,虽然后来成名成家了,名利汹涌而来了,他依然记得早年那些忧患与颠沛,他记得自己来自民间,记得自己的身份。他也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他淡泊谦逊,成为名家后,依然记得自己的追求与使命。据此概括即可。 【12题详解】
(1)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