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目前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余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两种。
(1)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小麦的________、水稻的稻瘟病以及棉花的______等,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2)
我
国
农
作
物
病
虫
害
灾
情
的
区
域
分
布
特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特点。
是
答案解析
1.C [自然灾害是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异变现象和过程。] 2.D [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防抗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也显著。]
3.C [由于火星上火山喷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不能称为自然灾害,只能作为火星上环境的自然异变。]
4.A [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和农田,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船只以及海水养殖业等;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房屋等工程建筑。]
5.B [病虫害的发生与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病害的发生是由于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适宜的气候条件可能会使虫害大规模地爆发或流行起来。]
6.B [降水量少的副极地地区,由于蒸发量少,为湿润地区。极地高气压控制的地区不是干旱地区。]
7.A 8.B [第7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第8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9.A 10.D [第9题,热带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台风多出现于夏秋季节。第10题,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风力较强的春秋季节。]
11.D [洪水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大坝决口等。臭氧空洞与洪水的形成没有关系。]
12.A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地区紧邻北冰洋,当北冰洋或高纬大陆上积聚起来的强冷空气南下时,这些地区便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13.C [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缩小”灾情。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势必对灾情有“放大”作用。在断层地壳容易活动的地带修建水库,增加了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
14.C [自然界物质和能量释放时间短,瞬间发生的灾害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都不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火山喷发虽然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但不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15.C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70年代以来灾害次数逐渐增多,但死亡人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故②项正确。7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逐渐上升,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灾害强度逐渐加强。故③项正确。]
16.B 17.C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造成岩层断裂而产生的。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即使国内外
地震台测得的震级数值略有差异,也只是测算和计算上的误差。烈度是某一地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越小。不同的地方因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不一样,即使距震中一样远的地方,有时烈度也相差很大。震中附近建筑未倒塌,是可能存在的现象,与局部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的抗震程度有关,但震中烈度绝不会为零。]
18.B 19.B 20.D [该地理现象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向西北方向的陆地移动,应为台风。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离台风源地较近的海南岛。根据台(飓)风的移动路径,主要影响大陆东岸,非洲的几内亚湾位于大陆西岸,台风出现频率较小。]
21.(1)D (2)BC
(3)①我国冬季一般降水少,降雪增加了土壤的水分,有利于来年春播和作物生长;②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③低温不利于害虫的越冬,减轻来年的虫害。
解析 此次灾害主要是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南方长期交汇,形成准静止锋,拉尼娜现象又加剧了寒冷程度,温度更低,成为本次雪灾的“寒极”。冬季雨雪多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增加,低温可以减轻来年虫害。
22.(1)气象类灾害、地质类灾害;气象类灾害。
(2)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发生地震的机率较小;地形起伏小,干旱面积广,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较少。
(3)非洲气候干热,特别适宜于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非洲经济欠发达,控制作物病虫害的能力弱。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图表阅读能力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第(1)题,由题目提供表格可知答案。第(2)题,各地区地质灾害的强度和频率是其所处位置、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综合制约的结果。第(3)题,生物灾害与干旱环境关系密切,并与人类的抗灾能力有很大关系。
23.(1)增大 山体坡度变陡;植被遭到破坏。 (2)将变得不安全,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 (3)修筑水泥护坡;植树种草。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修公路对山体有哪些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修筑公路使山体的坡度变陡了,同时破坏了山上的植被。这样必然会加重水土流失,甚至造成滑坡。解决的办法是植树种草,同时修筑水泥护坡。
24.(1)锈病 枯萎病 (2)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3)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特点。
解析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小麦的锈病、水稻的稻瘟病和棉花的枯萎病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从全国灾情来看,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对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特点的回答结合材料就可以分析得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