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第三课时) 序号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⑴ 使学生了解方位角的命名特点,能准确把握所指的方位角是指哪一个角 ⑵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⑶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方位角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学习重点: 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位角问题 学习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阅读课本P89页“例5”。 二、课堂导学: 情境导入: 复习“方位角”的概念 出示任务,自主学习 (1)使学生了解方位角的命名特点,能准确把握所指的方位角是指哪一个角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合作探究: 例5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 三、展示与反馈 1、《导学案》P94 页“自主测评”。 2、《导学案》P95页“深化拓展”。 四、学习小结: 了解方位角的命名特点,能准确把握所指的方位角是指哪一个角 五、达标检测: 1.某一时刻,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78°,此时测得烟囱的影长为5米,求烟囱的高(精确到0.1米). 2.如图,在高出地平面50米的小山上有一塔AB,在地面D测得塔顶A和塔基B的仰面分别为50°和45°,求塔高. 3.在宽为30米的街道东西两旁各有一楼房,从东楼底望西楼顶仰角为45°,从西楼顶望东楼顶,俯
角为10°,求西楼高(精确到0.1米). 课后练习: 3 1.如图6-28,在等腰梯形ABCD中,DC∥AB, DE⊥AB于E,AB=8, DE=4, cosA=5, 求CD的长. 2.教材课本习题P96第6,7,8题 板书设计: 1、方位角 2、例题 课后反思: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