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瓦房店市高级中学十月份考试
高二语文
命题人 朱学霞 校对人 董元萍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①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②“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既希望建功立业,又想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也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几乎挨饿的程度,却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③“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
④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⑤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后得出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也成了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
D.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决心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的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助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在他创作的诗文里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其内涵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生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南头,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正在打量投水似的神气,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样子。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便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
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的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就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再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闲人为了看傀儡殴斗,聚集在四周的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正当他第二次钻进傀儡衣服底里时,一个麻脸庞收地捐的巡警,从人背后挤进来。弯着腰的老头子,却从巡警足部一双黑色厚皮靴上认识了观众之一的身份和地位,故玩了一会,只装作赵四力不能支,即刻又成一堆坍在地下了。
他记起地摊捐来了,他手边还无一个铜子儿。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观众中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收捐的巡警已把那黄纸条画上了记号,预备交给老头子,他见着时,赶忙数了手中铜子四大枚,送给巡警。这巡警就口上轻轻说着“王九王九”,笑着走了。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看着,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