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发根教学艺术赏析
初次听薛老师的课是在去年江苏路小学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薛老师执教了《爱如茉莉》一文。一节课听下来,那个背部微驼,面带微笑,说话略带南方口音的薛老师便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刻意地读薛老师的书籍,在网上浏览描写薛老师课堂教学的文章。非常幸运的是,今年的暑期培训,又一次聆听了薛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听罢,对薛老师课堂的热爱更是难以言表。薛老师课堂呈现出的师生之间和谐的探究、智慧的对话、情感的交融令人难忘,薛老师那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更是令人叹服。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的语文,智慧的课堂”。
薛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运用了组块教学的方法。曾在1999年起,薛老师致力于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而这节课也时时处处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默写词语
下面为薛老师念的这三组词:由三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括号内的词语是学生根据分类自己填写的。 蜜蜂 倭瓜 蝴蝶 黄瓜 蜻蜓 玉米 蚂蚱 谷穗 (蚂蚁) (韭菜) 栽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菜) 在听写时薛老师每组词只念一遍,因此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书写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一次记不住四个词语,这时薛老师不失时机给学生点拨,教给学生每组四个词里开头的第一个字先写下来,其他的词语等老师读完后再写。这看似不经意的点拨,交给了学生一种简单的速记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薛老师还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允许学生在写不出来时看书,这样的记忆应该是最高效。念完三组词语后,薛老师又补充了一个词:草帽,让学生看看它属于哪一类,应该写在哪组词的下面。薛老师又以象形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帽”字右上角不应该是“曰”字。在校对的时候薛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三组词分别是按“昆虫、庄稼、农活”分类的。从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中,薛老师可谓是煞费苦心。词语归类既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便于学生扎实掌握,还也为下一教学环节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教学策略巧妙高明。
第二个板块: 了解园子
要学生明白这些昆虫与庄稼在作者的眼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时薛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黑板上刚才学生默写的
词语开始发挥作用了,以归类的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薛老师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又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请你读一读课文中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这样的过渡自然流畅,不留痕迹引领学生进入了第二板块学习环节中。
学生找到后大声地开始读书。薛老师提醒大家各自读各自的。学生自读完后进行读书情况的反馈。主要方式有:
1 请一个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要用心地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地感受,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个园子的特点?可以把自己感受到概括出来的这个词写在这段课文的边上。
2 请同学推荐另一个同学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推荐平时朗读出色的同学,一是推荐比较胆小,发言很少的同学来读。在堂课上,薛老师这两个都用了。
3 老师指导后的再次朗读练习。
在学生介绍了读书经验后,老师请全体同学也这样投入地、想象地再读这个自然段,学生读得颇为用心。
4 表情朗读。
老师又请了一个学生来读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另一个自然段。 这个同学读得更加好了,绘声绘色,富有表情。老师马上要求大家也这样练习读出表情变化,因为一个同学如果能把表情读出来,说明真的是读懂了。全班同学又各自练习表情朗读本段。
在学生读书时,薛老师始终微笑着,弯着腰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薛老师大加赞赏“你真聪明。”“你真会朗读。”“给他掌声!”“我发现你读得越来越流利了,能再读读吗?”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薛老师仍是一脸笑容“看来,你还没思考好,再想想,好吗?”“有谁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薛老师的课堂里,学生畅所欲言,没有顾忌。这样的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正像这堂课所讲授的祖父的园子一样,充满了自由和快乐。
参照黑板上的词串,老师再次朗读前提出问题:“在‘我’的童年时候,‘我’的眼里看到的这些昆虫,看到的这些庄稼,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一下吗?”有同学立刻举手了,薛老师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拿起笔来,写在该段旁边的空白上。学生交流后,薛老师让学生把一些比较准确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对这些学生概括出的词语老师随机进行了评价。随后,围绕这些词语老师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首先让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在齐读每一个词后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又简单介绍了一下,结合课文让学生品味。老师接着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我们再来轻声地读一读这两段,体会一下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美丽动人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的自由自
在、无拘无束,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了温馨,是从哪些词、哪些句具体体现出来的?特别要注意哪些句子很特别?”
薛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比喻句、排比句的好处。 而薛老师机智诙谐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自由自在的园子中,学生也好像沉浸在自由快乐的园子中。
第三个板块: 感悟童年
作者仅仅是写这些花草、疏果、虫鸟活了、自由了吗?她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用心读其它段落,注意:我和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做些什么?特别是我怎么做的?你从我的所作所为中能感受到些什么?请你便读边用笔圈画出我的特殊表现,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听写的第三组“农活”的词串又发挥了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
我和祖父在院子里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用句式:祖父------我也------- 一串应对后,老师抛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书上这样写,让人有什么感觉啊?
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时的天真、童趣、淘气,还可以体会到祖父和“我”的关系非常融洽,祖父对“我”的爱。
薛老师又引导到:“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吗?”
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要发言。老师让大家不要急,再仔细读读课文,“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她用了非常重要的词语,来说明我的“做”和祖父的“做”是不一样的,要用心体会。
学生又开始出声自由朗读,朗读后在课文上圈画词语。
薛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在祖父干农活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闹”。把这个字也板书在黑板上,在“哪里??”的上面。
“祖父在身边,她跟祖父闹,那么,祖父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干什么呢?”薛老师问。
――玩。
老师再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哪一段写她自个儿玩的,并且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老师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在园子里闹够了就玩,玩腻了就闹呢?让学生读了我和祖父的对话后再来回答。
教室里又响起书声琅琅。
读完后薛老师问大家:“读完我和祖父的对话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充分交流,薛老师总结“作者说:‘我的童年多么快乐、幸福、自由啊。’其实,作者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写她童年的一种生活,一种快
乐、自由而幸福的生活。那我们还要想一想,为什么她还要写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呢?”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薛老师一一点头,但是又指着板书引导到:“大家再看看园子的特点和我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作者要告诉我们“我的童年真快乐,真自由,真幸福。”她不能一天到晚光站在那里说,是不是?她把这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不但体现在‘我’的这些‘玩’和‘闹’当中,她还借用了园子里的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老师把“借物抒情”四个字也板书在了黑板上。
第四个板块:表达情怀
同样是写自由,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只不过她没有直接写,而是借着这些倭瓜愿意---就-----、黄瓜愿意----就------、玉米愿意---就-----、、蝴蝶愿意---就-----来表达‘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像它们一样自由、无忧无虑,快乐幸福。这种写法比较含蓄。懂了吗?”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将我在院子里的自由写一写?
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写好后进行交流。学生对作者在院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基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已经变成了学生的语言。这一环节的读写结合安排巧妙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总结,回归整体。薛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童年的那份自由、快乐、幸福,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再次凸现文章主旨,在作者的眼里,整个小城里只有祖父才是最爱我的人!至今仍然难忘。
薛老师最后还适时补充:作者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
纵观薛老师课堂的这四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每个板块都是智慧的引领,每个板块都有训练的重点。语文的听说读写得以彰显,文本的内涵得以体现。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好统一。薛老师提倡“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