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幽深 雾蒙蒙 喃喃 茫茫然 热腾腾 舒畅 潮湿 沉重 (4)描写时间短暂的:一瞬间 (5)叠词:雾蒙蒙 喃喃 茫茫然 热腾腾 2.练习运用:练习用一瞬间说话。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鸟的热爱,领略到人与自然的融洽。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之心。(重点)
) (28) (29-31)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课前导入 1.板书课题:22 父亲、树林和鸟。学生齐读课题。 2.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作者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来写的。) 2.“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把这样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称课件页码 (3) (4)
作中心句。那么作者是凭借哪些事来说明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呢?
3.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看。 4.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画出相关语句,仔细读一读。
(1)指名发言。
(2)教师评议并小结: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看看树叶在动就知道树林里有鸟;听到鸟儿歌唱最高兴;担心鸟儿受到伤害。
三、品读释疑 (一)熟悉树林。
(5) (6)
1.课件出示: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7) 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小组交流:作者描写父亲时,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上上下下” “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形象的表现
出父亲观察得非常仔细,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十分熟悉,为下文做出铺垫。)
(2)仿写:“突然,父亲站住了,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太精彩了,一个动作反复多次,突出了特点。我要照样子仿写句子。(神奇的机器人令我惊诧不已!我上上下下地找了又找,用手摸了又摸,就是看不到开关。)
(3)从“幽深的雾蒙蒙的”你感受到什么?(透过“幽深的雾蒙蒙的”,我感受到黎明时雾气弥漫的这片树林十分安静,模模糊糊中感觉树林很大,树木茂密,充满神秘色彩。)
2. “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我却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这时“我”有什么表现?(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写出了父亲神态。我“茫茫然地望着”更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父亲比作直立的树,形象表现出此时一动不动的父亲聚精会神的样子,与我的茫茫然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对鸟的喜爱。)
4.指名朗读课文2-6自然段。 (二)看叶知鸟。 1.课件出示:
(8) (9)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10)
(1)从问话中你了解到什么?(问话说明父亲观察仔细,对鸟的生活习性比较了解。)
(2)父亲看叶动便知道有鸟,“我”知道了吗?(“我”不知道)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3)父亲和儿子这么一对比,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很熟悉。)
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了解鸟呢?(因为父亲对鸟儿充满了喜欢。) 2.指名朗读课文7-9,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三)闻味知鸟。
1.课件出示:“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1)“生怕惊动了鸟”说明了什么?(“生怕惊动了鸟”说明父亲特别关爱鸟,闻到鸟味更说明父亲对鸟的了解。)
(2)我能闻到鸟味吗?(不能)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鸟也有气味?”)
(3)“浓浓的苦苦的”描写出了什么?(“浓浓的苦苦的”,形象地描写出周围空气中弥漫的来自树林中的植物的气味。)
(3)对于我的疑问,父亲是怎样解释的?(“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4)在这里父亲和儿子又形成了对比,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鸟很熟悉。)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了解鸟呢?(因为父亲是一个真正爱鸟的人。) 2.指名朗读课文10-1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3. 文中关于“我”没有看到鸟飞、没有听到鸟叫、没有找到动着的叶子、更没有闻到鸟味的几处描写去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这几处描写是表现我通过自己的观察来验证父亲说的话的反应,我的一无所获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熟悉,表明这是父亲经常的、仔细地观察鸟的经验积累,深切真实地体现出父亲对鸟的热爱。)
(四)听鸟儿唱歌最快活。
1. 鸟唱歌时显得怎样?(快活)这时,父亲也跟着怎样?(快活)从哪个句子知道?(课件出示:“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清晨鸟儿鸣叫的时刻。
(2)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父亲十分喜爱树林和鸟。父亲对鸟的了解极深和爱鸟的程度很深。)
(3)两句话中的“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面一个是父亲听到鸟的歌唱时说的,表明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后一个是我对父亲的赞扬,赞扬父亲深深地爱鸟情怀。)
(11) (12) (13)
(4)原来鸟的快活就是父亲的快活。“快活”是什么意思?(愉快,快乐。) 谁能试着用“快活”来说一个句话,并且配上“快活”的动作?(学生自由发言。) 父亲和鸟一起这么快活,更加说明了什么?(父亲更加喜欢鸟。)
2.指名朗读课文16-19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读出快活的语气。
3.通过以上学习,你又了解到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学生发言,教师评议
并小结。)
方法指导: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
特点: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
(14)
谈以及语气。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 作风和个性特点。
要求: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
方法:从人物的身份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着手,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 力求简洁,避免拖泥带水。
(五)担忧鸟遇到危险。
1.鸟儿正处在危险关头,这时父亲会显得怎样?(担忧鸟的危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父亲在担忧着鸟儿的危险,从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什么呢?(父亲很爱鸟,担心鸟儿受到伤害。)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带着父亲的这份担忧读一读第20-22自然段。 (六)释题理解重点句,升华情感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们觉得如果将题目中的“、”换成一个字,可以换成哪个字?(“爱”:父亲爱树林和鸟)学生齐读:父亲爱树林和鸟
2.课文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父亲不是猎人就不会伤害小鸟,我也喜爱小鸟,所以我很高兴。)引导学生一起高兴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3.父亲是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的?(没有风叶子却在动,说明树上有动物。鼻子闻到有鸟味,说明树上的动物是鸟,还很多。)
(15)
4.小结:是啊,父亲经常来树林,和鸟儿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那么懂鸟, 爱鸟,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与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吧!
(七)读一读,演一演:
1.谈话激趣: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一曲人间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的赞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加入这动人的旋律吧!
2.分角色朗读: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小朋友,练习对话。
3.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小朋友的话, 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读课文,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分角色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四、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