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03 . 028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全面启动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市场规模巨大、商机无限、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XX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为7.37亿人,占全部人口的57%,与非洲人口相近、略少于欧洲;土地占比为57.59%。数字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其辽阔的土地面积所蕴藏的消费潜力和商机将是不可限量的。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的腾飞将是撬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二)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基础薄弱、层次低下,亟待培育和发展
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使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整体还比较薄弱,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还比较低,农村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的交通、电力、通讯及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及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亟待整治。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还没有有效启动,
与城市消费水平存在一个消费断层,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内需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三)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各项惠农富民政策正在全面实施和推进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民政策,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支农政策,在资源配置上实行“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方针,采取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扶植和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2008年安排的4万亿元启动内需的资金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有3 700多亿元,将近10%。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把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新时期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节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和规范完善的新举措。可以预测,未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将是广大农村,农村GDP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幅度提高。
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实力的有效增强将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全面启动离不开金融业的全面参与和鼎力支持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相对短缺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政策,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积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而且乡村组织债务负担沉重,加之金融基础薄弱,信贷渠道不通畅,县域资金外流态势较为明显,农村金融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紧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支持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社会资源在配置上也重点向农村倾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可以说资金紧缺、金融资源不足、信贷约束等问题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长期面对和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种融资方式与之相适应、相配套
伴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升级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出现诸多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农业龙头产业、地方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特色旅游企业、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等多种业态及多种新型经济形式,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户、专业村为核心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这些新型业态和经济形式的发展除了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外,还必须有较为完
善的金融市场和多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与之协调配套,为其提供多种融资工具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多种形式的特色金融服务,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缺位的难题。
三、金融发展的重心向农村市场转移是金融业未来竞争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是主体供给不足、层次较低、融资工具少、价格较高、基础环境差、管理制度缺位,尚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和制度约束问题。具体表现在:(1)金融供给主体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邮政储蓄金融、商业性金融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工、中、建、交等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区域型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一般只铺设到县城和重点乡镇,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农村业务有所增强,但在农村的业务网点较其商业化改革前也有大幅度减少;农村信用社在改制过程中其机构数量也在不断萎缩。(2)层次较低。从目前农村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来看,由于产权关系尚未理清、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资金来源不足、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其创新动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基本上仍是一些传统的存贷款金融业务,虽然近年来也开展了一些小额信贷、联保贷款等适应农村需求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