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开展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对区域特定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害,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平衡,并抑制养殖品种的生长繁育的问题。除此以外,整个水产养殖产业链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产业,甚至会给区域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是生态污染问题,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良性发展。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养殖户的养殖方式不合理,造成各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大量在水中繁殖后就会使水体的透明度不断下降,威胁到水生植物的生长,最终使得水生态系统退化。尤其是在网围养殖方式下,水体富营养化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水生产物死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微生物扩散繁殖。水生产物经常也会受到疫病的困扰,常见疾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病原体在水中的扩散与繁殖会造成水生产物的大规模死亡,影响水质安全,甚至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重金属含量超标。生产机械设备的剩余油脂、废弃的养殖工具与生活垃圾是当前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重金属正是由于各类污染物的长期沉淀所形成的。在水产养殖中,由于一些外来生产物种携带重金属离子,会使养殖水环境的污染面积扩大,或者是使用的一些药物造成的内源性污染等都可能造成养殖水环境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水生产物长期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水质中生长也会造成自身重金属含量较多。
发挥政府职能,从源头出发控制污染。水质的健康与否也是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质量与饮食健康,营造一个优质的水环境才能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加强对区域内河、湖等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天然水体不受污染。要对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进行取缔,以便从根源上控制水污染,使得天然水域能够得到自然修复。
建立和完善养殖模式,保障水产养殖用水质量。现阶段大部分发达地区水产养殖已经形成规模,养殖模式的应用上也较为完善,但是还有部分地区在养殖过程中并没有详细的区域划分,无法根据当地的水质状况进行科学养殖,导致养殖效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养殖模式。各地区政府应加大对水产养殖的规划,提高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意识。应依据当地的水质条件划分养殖区域,实施规范化养殖模式,避免滥用水资源,同时也能够保证水产养殖的用水质量。 加强环境意识,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不少水产养殖户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影响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养殖户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用绿色、发展的眼光去优化水产养殖业,重视起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首先,在养殖前期,养殖户应该详细了解当地的水质情况以及环境容量,以便保证后续的养殖过程符合标准,同时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避免外来物种对当地
水环境产生影响。其次,养殖户需要对养殖技术进行创新,不断加强养殖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应该采取绿色的养殖方式,以便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当前常说的绿色养殖方式主要是指使用无污染、无病毒、无药物超标的优质饲料、肥料以及选择优良水产动物苗种等,并在优质的水体环境中养殖水产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再次,还可以积极发展循环水养殖,主要就是将使用过的、不再适宜水产品生长的养殖水体进行科学的沉淀、过滤和消毒后再转化为可以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体,实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目的。最后,养殖户还可以运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与修复技术,主要就是采用化学、物理等高新技术提升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结合微生物与水生植物的功能实现水体净化,进一步提高水质。总之,养殖户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贯彻以生态环境和健康养殖为主的新型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
强化基层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养殖户是水产养殖的直接责任人,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养殖意识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与环境的保护情况,但是受到教育水平的影响,一些基层养殖户往往会忽略环境效益而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这就导致其在养殖过程中存在养殖模式落后、环境污染情况较重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强化基层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比如可以通过基层政府开设的水产养殖培训班提高养殖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强化职业素养,确保基层养殖人员掌握各类尖端养殖技术,同时还能够提高其环保意识,以便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