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4)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 自学。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课件出示25)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一读下面的拼音。 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xiōnɡ bèi 新课 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兄 倍 教学 意,读准诗的节奏。】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 ( )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分钟 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2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27:图文)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 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 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 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 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 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28生字田字格课件) 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导 佳一挂 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板书 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 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得不太好,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乱。 搜集关于重阳节习俗的资料,说一说你见过的重阳节时的情景。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 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 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 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