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川省达州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0:16: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电路图,在根据实验电路图选用实验器材连接实物电路时,同组的三位同学产生了分

歧.

甲同学:电压表选用大量程,电流表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选用“10Ω 2A”. 乙同学:电压表、电流表都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选用“10Ω 2A”. 丙同学:电压表、电流表都选用小量程,滑动变阻器选用“20Ω 1A”.

(1)你认为 同学的观点是合理的;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2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 端(选填“A”或“B”).

(3)某同学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不亮,电流表指针不动,电压表指针却迅速偏转,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故障排除后,再次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其原因是 .

(4)若将小灯泡换成待测定值电阻,小李同学通过实验读出了一组电流、电压值后,计算得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小李同学为获得测量结果而高兴,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你认为他的实验真的结束了吗?为得到更可靠的结果,接下去他应该 ,其目的是 .

五、综合运用与计算(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过程,只写结果不得分) 24.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一重为1200N的箱子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用时10秒,已知斜面长6m、高2m,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滑轮重、绳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均不计).求: (1)拉力F;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箱子和斜面间的摩擦力.

25.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灯L标有“6V 2W”字样(灯丝电阻不变),R1=36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当S1、S2都断开且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2A.求: (1)R2的最大阻值;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3)当S1、S2都断开时,在电路处于安全工作状态下,电路消耗的功率范围.

2015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超声波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可减弱噪声 D.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考点: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专题: 声现象.

分析:(1)超声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超声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2)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3)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防治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是以声波形式传播的.

解答:解:A、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不是利用超声波,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故A错误; B、声音的频率不在20~20000Hz的范围内,或响度过小,人耳都听不到,故B错误;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形式传播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特点的掌握情况,需要联系实例来解释其中的原理,属声学综合题,

2.关于光现象与其形成原因,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毕业合影﹣﹣光的折射 C.镜花水月﹣﹣光的反射

B. 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D.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

解:A、毕业合影是用照相机照相,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透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正确;

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故错误. C、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正确. D、立竿见影的影是影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B. 1kg0℃的水和1kg0℃的冰内能相同 C.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D.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考点: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能的改变.. 专题: 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1)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质量有关; (2)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都具有内能,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解: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热量也可以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故A错误;

B、1kg0℃的水变为1kg0℃的冰时要释放热量,内能会减少,所以1kg0℃的水和1kg0℃的冰内能大,故B错误; C、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改变内能上两者是等效的,故C正确;

D、影响内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体积和温度,由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不确定,则温度高的内能不一定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深入理解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方法、热传递的实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用如图的甲、乙两滑轮组分别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两装置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若滑轮规格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甲<W乙 η甲<η乙 B.W甲>W乙 η甲>η乙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W乙 η甲>η乙

考点: 功的大小比较;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 专题: 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 由滑轮组的结构知道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做的有用功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利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提升相同的高度,做额外功相同;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知利用滑轮组做的总功相同,再根据效率公式判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由图可知,n1=5,n2=4,不计绳重及摩擦, 绳子受的拉力:F甲=(G物+G轮),F乙=(G物+G轮),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提升物体的高度h相同,s甲=5h,s乙=4h, 拉力做的功:

W甲=F甲s甲=(G物+G轮)×5h=(G物+G轮)h W乙=F乙s乙=(G物+G轮)×4h=(G物+G轮)h 所以,W甲=W乙,

动滑轮重相同,提升的物体重和高度相同,W额=G轮h,W有用=G物h,

滑轮规格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利用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相同,总功相同, 由η=

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时n的确定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计算方法,不计摩擦和绳重时拉力的求法;本题关键在于确定额外功相等.

5.下列有关力与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受二力平衡运动的物体,若去掉其中的一个力,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一定减小 C. 用力未推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也能运动

考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物体平衡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力,根据去掉的力与原来运动方向的关系分析运动情况.

(3)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以判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A、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其质量大,惯性也大,不是因为其速度大,故A错误; B、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物体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若去掉的力方向与原来的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减速运动;

若去掉的力方向与原来的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

C、由于没有推动箱子,箱子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摩擦力等于推力;故C错误; D、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惯性的因素、物体的受力情况对运动情况的影响、平衡力、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学综合题.

6.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如分别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两实心物体a和b,放在水中静止后,则( ) A.a漂浮,a受浮力大于b B.b漂浮,b受浮力大于a C.a沉底,a受浮力大于b D.b沉底,b受浮力大于a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浮沉的应用.

分析: 由图象读出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值,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的密度;分别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两实心物体a和b,放在水中静止后,比较物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判断出两物体在水中的状态,物体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表示出受到的浮力,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重力公式和密度公式表示出受到的浮力,然后比较判断两物体受到浮力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由图象可知,当m甲=m乙=4g时,V甲=2cm3,V乙=8cm3,

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ρ甲=

=

=2g/cm3,ρ乙=

=

=0.5g/cm3,

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两实心物体a和b,放在水中静止后, 因ρ甲>ρ水>ρ乙,

所以,a沉底,b漂浮,故AD错误; 设a、b物体的体积为V,

则F浮a=ρ水gV排=ρ水gV,F浮b=Gb=mbg=ρ乙Vg, 因ρ水>ρ乙,

所以,F浮a>F浮b,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利用图象法求得物体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及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分析求解;图象法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如何读出图象中告诉的有用信息并能加以利用.

四川省达州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g67k9jk9783hrt8bvg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