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 (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周 次 年 级 三年级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 审核人 . 时 间.年 月 日 3、古诗两首 【内容简析】 本课选用的是两首写春天景色的古诗,一首是宋朝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首是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惠、崇”等生字,会写“晓、鸭”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且能背诵。 3.深入理解古诗,了解春天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配乐朗读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主 备 案 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呢?谁能背一两首? 2.指名背诵。(可以是《春晓》《宿新市徐公店》《绝句》等。) 3.师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诗人是抓住春天的哪些景物来描写的,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 (揭示课题,板书。) 4.师述:首先学习第一首《惠崇〈春江晓景〉》。 5.简介苏轼,了解诗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又名苏东坡。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均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是苏轼为僧人朋友——惠崇画的《春江晓景》所作的题画诗。 二、初读全诗,认读生字 1.放录音,注意听清楚生字读音。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全诗,结合插图和词语解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青翠的竹林之中,伸出了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江水里嬉戏,最先感受到江水变暖了。初春时节的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同时抽出了嫩芽,这也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 3.同桌互说。 四、细读体会,质疑问难 1.细读古诗,学生对诗句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景物画中有?哪些没有?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他的心情如何?等等。)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互相解疑。 3.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点拨。 A.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B.诗人在江边看到了这般景色,心情无比欢快。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5.用你熟悉的四个字的词语赞美这美丽的春光。 (可以是“春意盎然、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等,教师可结合百花园一“读读背背”来教学。) 五、作业 1.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2.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析题意 1.板书课题,提问:“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 2.学生作答,教师点拨。 (作者想游花园,但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花园里去。)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例如:作者怎么知道主人不在?此行作者真的是一无所获吗?)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认真朗读诗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2.互相检查,帮助伙伴纠正读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全诗,结合插图和词语解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教师引读,随机指导。 A.师:有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南宋诗人叶绍翁禁不住春色诱惑,合上书,想到一位朋友家中去欣赏他家园子里的春景。他独自缓缓而行,来到朋友家的门前。可是——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结合诗意理解“小扣”“柴扉”的词义。) B.师:这是怎么回事,敲了这么久还不来开门?是主人不在家吗?不会吧,他是很少出门的呀!噢,他家园子里长着满地的青苔,绿得像铺开的地毯,美丽极了。看来园主人是很爱惜春色的,可我穿着一双木底鞋。哦,主人大概—— 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引导理解“应”“屐齿”的词义。) C.师: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外人的木底鞋在上面踩上印子,破坏了他家园子里的春景。可是我也不虚此行,你园子里的春色怎么关得住呢—— 生:(读)春色满园关不住。 D.师:是啊,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呀,你看—— 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形象地反映出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引导理解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新生事物的发展、生成,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3.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教师点拨。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园子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4.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失落,后来心情变得愉快起来。) 5.指导朗读,配乐吟诵。 (1、2句声音低沉、失落;3、4句欢快、舒畅。)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教师范写“欲”和“墙”字,并指导学生“晓”字不能多写一点,“怜”字不要把“令”写成“今”。 2.学生练习书写。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全诗背给父母听。 3.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