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9日第6版)
A.某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B.某校主题班会“爱护眼晴,拥抱光明”的海报 C.某学生《关于我校学生用眼卫生调查报告》的封面 D.某教育专家《解决“短视”问题,请为孩子减负》的讲座
【答案】示例1:这幅图三次出现“眼镜”的图案,具有很强的商品提示作用。该图传递近视高发的信息,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能体现眼镜店的人文关怀,有助于眼镜促销,所以这幅图可以用于眼镜店的促销广告。
示例2:这幅图中字号最大内容表明了国家卫健委对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班队课的主题正是保护视力,用这幅图做海报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
示例3:这幅图反映了全国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迫切性,与学生的调查报告主题一致。以这幅图为封面,将这个调查报告放在了更大的背景中,使这个报告更有深度和意义。 【解析】
【详解】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图画中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选项进行分析。题干所给图画
13
中最上方画着一副眼镜,接着是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用醒目的加粗黑色字体标注“全国儿童青少年一半以上近视”的内容,下面一行小字“记者从国家卫健委4曰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体现了他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接着左边的53.6%体现了近视人数之多,右边给出了6条检测结果,并用黑色方框,白色字体的提示:这些是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影响因素;最下方的灰色方框指出:1、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2、此外,高度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高三年级学生近视读书高于600度的占比达21.9%,并用黑色方框特别标出百分比。综合图画内容和数据提示,据此作答即可。
12.古诗文阅读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磬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
【详解】考查通过对比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
14
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全诗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其中。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诗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枕石》是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世称“景逸先生”,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所写的一首诗,整首诗写的行云流水,读来令人享受。全诗描写了诗人醉心于这晚景之中,倾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超脱自然,游走在自己的悠闲境况之后。据此作答即可。
13.下面这则短文的顺序己被打乱,请按正确句序排列。
①王亦学之。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④歆蜡日尝集子任燕饮。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答案】⑤④①②③ 【解析】
【详解】考查对文言文正确语序的排列。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每句的含义,然后根据汉语意思进行正确的排序即可。注意每句话前后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关联词语的联系。通读所给五句话,一共有三个人物:王朗、张华、华歆。找出第一句: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引出后面华歆所做之事:④歆蜡日尝集子任燕饮。①王亦学之。②句紧跟其后,“此事”即指“王亦学”这件事。最后以张华的话总结全文。正确排序为:⑤④①②③。华歆是一个贤人,是世人学习的楷模,所以王朗才会事事都向华歆靠拢。但是,王朗学华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只学表面;而深层次的东西,真正能代表华歆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这样的学习最后可能会使学习者非但没能学到贤人身上好的东西,反而把那些不好的学个十足。真正的学习应是见贤思齐,不要抓住一个人身上的缺点不放,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并虚心请教。
【点睛】参考译文: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学的是些皮毛,越学与华歆的差距就越
15
大。”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A. 父早卒..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 会..
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C. 其二兄以为....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D. 尝..15. 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16. 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14. D 15. 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④②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