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3 1:41: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答: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是指:1949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我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主观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2、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领袖个人认识的失误容易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3、具体实施上: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的实现形式;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也缺乏认识。例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速度过快。最初党的设想是18年,后来只用了7年。其中1954年以前的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妥的,以后尤其是1956年高潮时期速度过快。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总的来讲是件好事,消灭了资产阶级,使我国较快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但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没有充足的时间加以思考,对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状况不能从容地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以致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于彻底,把私有经济完全消灭了,这是不符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的。建国初期,党是强调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后来则不再提私有经济的积极作用,而是一味强调私有经济的落后性、破坏性。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至1956年底,98.7%的私营企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83.1%的私营商业及饮食业实行了合作和公私合营。在以后又进一步强调公有制经济纯而又纯、造成私有经济完全消灭。这就使我国经济结构中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国家背上很多大包袱,使生产和流通中留下许多空隙无人填补,许多小商品和土特产在市场上消失,使群众生活不便。

4、成绩突出,失误偏差是支流。我国在短短四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实属难得。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g9m618se55uqa87qs4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