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高一(上)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6:09: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依据题干“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知,强调的是秦始皇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政治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正确。

B项中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CD两项中分权政治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故选A。

11.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 )

A.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 B.容易造成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C.标志着贵族爵位世袭的终结 D.与科举制的选官原则相悖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的变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军功地主的出现,打破世卿世禄制度的局面,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A选项符合题意。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军功爵制无关,B选项排除。 爵位世袭的终结是在宋朝,C选项排除。

科举制和军功爵制的选官原则都是选贤任能,D选项排除。

12.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作用。 【解答】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 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

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

D项,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后,科举制逐渐打破门第对国家官吏更替的决定作用,所以谱牒现象逐步消失。 故选D。

试卷第5页,总22页

13.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出土的秦简的记述

【答案】 D

【考点】

史料的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史料的分类。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史料的分类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汉书》是汉代班固所著,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故A项错误。

民间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故B项错误。

史家的研究论文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作为史料,故C项错误。 出土的秦简的记述是实物史料,最有说服力,故D项正确。

14.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 D

【考点】

夏商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依据题干可以看出考查的知识点是夏商周时期“鼎”的象征意义。 【解答】

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考点】 郡县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知识点。 【解答】

从题干中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和西汉“七国之乱”,与郡县制无关,并说明“秦制之得亦

试卷第6页,总22页

明矣”,肯定了秦朝郡县制,故AB项不全面,故AB项排除; 题干中也并不能体现D项“历史必然”的意思,故D项排除;

根据题干“有叛国而无叛郡”可以看出“郡”比“国”更忠于中央,故C项正确。 故选C。

16.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考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解答】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材料中“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反映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说明唐高宗继续沿用分割宰相权力的办法来达到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唐高宗的政治意图不符,应排除。 故选B。

17.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

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信息,排除A。

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

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C。

试卷第7页,总22页

18.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答案】 C

【考点】 郡县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 【解答】

从题中关键信息“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巩固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C正确。 ABD与题意无关。 故选C。

19.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上述现象不能反映( ) A.三司是朝廷主管财政的部门 B.宋代相权对君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C.宰相和三司使是上下级关系 D.宋代部分官员具有“民本”思想

【答案】 D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

依据成立“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可知上述现象是政治的需要,与“民本思想”无关,故D合题意。 ABC均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不合题意,排除。

20. 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 )

A.减少了决策失误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工作效率 【答案】 A

【考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由是鲜有败事”。

试卷第8页,总22页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高一(上)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gckf6h6bm6ksx797jw59jajr88ky400wz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