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处方
4.转诊
5.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 6.随访 7.预防
一、概述
1.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三个方面。 2.社会制度和经济因素对人类生存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1)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 (2)恒常性与累积性 (3)交互作用
4.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这个中心环节发生作用。
二、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1.经济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GN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 2.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还应包括健康状况指标
3.常用的居民健康状况指标: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 1.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2.经济地位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指标,还由个人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价值观念、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等因素来决定。 3.英国将人群分为五个阶层,研究发现社会阶层较低人群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和环境安全较差,影响健康水平;较高阶层人群,来自职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较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高。
三、社会发展因素与健康
1.(社会发展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等。 2.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与人口统计指标体系
(2)(生活质量指数)(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的期望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3 (3)美国社会卫生协会指标 (ASHA)
四、社会制度与健康
1.社会制度的内涵有三个层次:
(1)社会形态(广义)
(2)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具体制度,是社会制度最基本内容) (3)指导人们具体行动的行为规则(狭义) 2.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性 (1)双向性
(2)普遍性和稳定性
(3)变异性 (4)强制性
3.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1)社会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社会卫生政策对健康的影 (3)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二、生命质量评价内容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还包括疾病症状等内容。
2.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是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指穿衣、进食、洗澡、上厕所、室内走动等五项指标,是康复评价最常用的指标
(二)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
(三)社会功能状态:社会交往(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社会资源
(四)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
1.主观判断和满意度评价,反映个人对健康状态的自我评判以及需求,或期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观认可程度,是生命质量的综合指标。 (五)其他内容
三、健康状况评价
(一)健康状况评价步骤 1.要确定健康状况的概念。
2.要把我们所选择的健康概念具体化,或称操作化。
3.根据所确定的范畴,寻找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标。(指标应该具有有效、可靠、灵敏和特异四个特征)
4.根据所选定的指标,制定收集有关资料的计划,开展收集资料的工作。 5.分析指标,归纳结果。
(二)健康状况评价方法和指标的进展
1.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5D(死亡,发病,伤残,不适,不满意) 2.观察终点是死亡,死亡是不健康的一种极端状态。
3.传统健康评价常用的经典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4.观察重点从死亡提前到患病、残疾和活动受限。
5.躯体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IADL(工具使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应用。
6.现代健康评价方法将观察终点从患病提前到健康。健康状况评价的核心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核心。
7.现代健康评价方法的范畴从生理方面扩大到心理、社会方面。同时,健康测量的深度也在增加。
8.从单一健康指标到综合测量多维健康,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的应用。
一、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
(一)社会卫生状况及评价的内涵
1.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因素的状况。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出,人群健康状况不仅受到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影响健康的因素是社会因素。
3.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人群健康状况评价;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评价。
4.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卫生保健。 (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程序 1.确定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
2.把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形成若干范畴。 3.根据所确定的范畴,寻找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标。
4.根据所选定的指标,制定收集有关资料的计划,开展收集资料的工作。 5.分析指标,归纳结果。
(三)社会卫生状况评价资料的来源 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1)单一型指标
(2)复合型指标:减寿人年数,无残疾期望寿命,活动期望,寿命,伤残调整生命年,健康期望寿命
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
(1)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标
(2)卫生保健指标:卫生保健服务指标,卫生保健资源指标
二、卫生政策制定
(五)卫生政策分析方法—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1.利益相关集团的概念: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当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即这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某个政策的目标密切相关,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 2.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的关注点(意义) (1)各个集团的利益
(2)他们能够用来影响组织决策的力量,主要用他们所动用的资源来表示
三、全球社会卫生状况和社会卫生策略 (一) 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1.健康状况存在着普遍的不公平性 (1)在国家之间存在健康不公平
(2) 在同一国家内部存在健康状况的不公平 2.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 3.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4.初级卫生保健概念
《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的焦点,也是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
分。它是个人、家庭、群众与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能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们居住及工作的场所,它还是卫生保健持续进程的起始一级。 6.初级卫生保健之实施策略
(1)基本任务:促进健康;预防;治疗;康复
(2)基本要素: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基本的环境卫生;妇幼保健,包括计划生育;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医学模式的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
3.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三、现代医学模式 (一)产生的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2.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二)形式
1. 环境健康医学模式:1974年布鲁姆提出,环境、遗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2. 综合健康医学模式:拉隆达和德威尔提出,卫生服务和政策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系统论述疾病流行病学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提出的,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因素),还包括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 (三)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四、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1.消极的健康观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疾病就是“失去健康”。 (2)单因单果的健康疾病表现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