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教育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2008年8月修订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教育简史》,是一部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现代政治学一系列基本理论范畴的学术专著。 全书紧密环绕教育学所关注的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展开其逻辑体系。其内容,从探讨教育学的内在价值入手,深入地比较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详尽地考察了中国教育的的兴起与发展趋势,历史地评述了古往今来的演变进程,一系列教育的基本理论范畴,进而预测和展望了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及其无比壮丽的前景。
《中国教育简史》注重吸取当今中外教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是目前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中一本体例新颖、观点独到、富有特色的教育学专著,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和可读性。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打下基础,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历代丰富的教育遗产、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著名教育家,以及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教育的传统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好地推动当今的教育改革。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中国教育简史》属于公共选修课,每学期滚动开出,后续相关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方法》、《学校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中国教育简史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教育简史问题;学习掌握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较全面的掌握;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求全面系统,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音像教材的制作要做到形象、活泼,富有说
第 1 页 共 12 页
服力和感染力,尽可能结合史例进行讲解;
3.收听收视视频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字教材的预习,课后布置必要的思考题或作业。提倡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
4.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市电大将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发布教学信息。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即要求一般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掌握”既要求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重点掌握”即要求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简答、论述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
《中国教育简史》教学内容分为8章,具体内容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三个部分。
二、学时分配比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复 习 三、多媒体教材的构成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
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体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力求做到体系完整、文字简洁准确,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并能较好地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辅助教材通常包括学习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其具体内容有:各章教学内容的导学、作业练习、复习思考题、期末复习指导。
第 2 页 共 12 页
10学时 10学时 10学时 10学时 10学时 10学时 10学时 12学时 8学时 辅助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连接主教材与音像教材的媒介;自学与自测的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2.录像、视频教材
电视课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和补充,也是文字教材的形象化、视听化。电视课采取课堂讲解与外景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和难点。教学形式力求做到形象、生动、直观、简洁。部分电视课的内容将超出文字教材的叙述(但不超教学大纲)。
3.网上教学资源
重庆电大专门开设了网站,网页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布置各门课程的作业及辅导材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网上教育方式获得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信息和责任教师的辅导。
4.VCD教学光盘。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应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儒、墨、道、法诸家的教育思想,着重掌握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教育观点, 以及西周教育“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的内容。
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可以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如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对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的异同等。对于书中所引用的史料原文要尽可能读懂, 至少在涉及教育的领域能够准确理解。一些重点引文或不易理解的疑难问题,在本章教材中都有解释或提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勃兴 一、“学在官府“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三、私学的兴起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 3 页 共 12 页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 第五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 第六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二、《学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三、《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第七节 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家的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教育思想 三、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学习目的和要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从确立到发展、完善的时期。应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探索和确立过程,特别要掌握翻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构建和有关制度措施,掌握其中重要举措,如太学招生和考试制度、文翁兴学、私学的私相授受制度、各种专门学教校的兴办等。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特别要掌捐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对教育的作用。另外要了解、掌握这个时期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点,如董仲舒有关奠定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的观点,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韩愈的师道观点等。
本章涉及时代跨度较大,要注意结合各个朝代不同的形势和景、理清文教政策、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进行纵向的分析比较,如从秦代以法为教到汉代独尊儒术的演变,从汉代察
第 4 页 共 1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