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语文答案解析
1.【答案】pàn mì 廓 凝
【解析】解析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与用法。可根据时义,语境和追根溯源来辨析,“河畔”的“畔”虽然是形声字,但读音已发生变化,不要简单推断为“bàn”“安谧”的“谧”不要误读成“b씓轮廓”的“廓”的偏旁应是“厂”字框,而不是“厂”,“凝重”的“凝”应是两点水而不是三点水。
【考点】识记汉字的字音、字形。 2.【答案】A
【解析】A.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对象误用,B.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C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D.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考点】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 C
【答案】3.误用多重否定,应去掉“不再”或BA.“发扬”与“水平”搭配不当,将“发扬”改成“发挥”;【解析】C. 缺少主语去掉“在”或“使”。故选将“防止”改为“让”;D. 【考点】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1)恨别鸟惊心4.【答案】 2)落红不是无情物(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无可奈何花落去( 劳其筋骨 (5)苦其心志 雪上空留马行处 (6)山回路转不见君 阿长(长妈妈)1)朝花夕拾 5.【答案】(B
)(2)抓住材料“在床中间拨成一个‘大字'”等语句可看出作品是《朝花夕拾》,文中描写的人1【解析】( 物是鲁迅的乳母阿长)五猖会表达工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并未涉及对“正人君子”的嘴讽,有此(2 嘲讽的是鲁迅的另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考点】对名著故事情节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名著阅读。 / 115
6.【答案】(1)示例: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示例:诗文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杯酒释兵权 醉打蒋门神
(3)示例: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1)解答本题要综合汉字文化、书法文化、图画审美等方面,三种字体书写的“酒”字,流畅舒缓,由“酒”字可以联想到倒酒时液体流动的感觉,体会中国书法从字形上对字义的体现。 图文转换。
(2)与酒有关的故事,可以在课内寻找,也可以到名著、历史典故中搜集。
(3)劝阻对象是自己的叔叔,措词在遵守礼貌尊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更加亲切、直接。能简洁说明理由,说清酒驾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图文转换,文学常识。
7.【答案】A
【解析】侧面写出诗人的灰心丧气,“错”,“盛”与“稀”前后对比说明诗人辞官归隐后,并不善于田间耕作,致使田间“草盛豆苗稀”。结合“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可以得出诗人想借此来表现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适的喜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考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8.【答案】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解析】“但使愿无违”的“愿”是心愿、理想的意思,由此可知,解答本题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本诗是陶渊明在彻底归隐田园后所作,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立志归隐,终老田园的人生抉择,所以“愿”就应该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考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 9.【答案】(1)特别征召 (2)列举(罪状或过失) (3)认错
(4)通“藏”,隐藏
【解析】(1)句意为:后来被特别征召为洛阳县令。“特征”是“特别征召”的意思。(2)句意为: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数”是“列举”的意思。(3)句意为:让董宜磕头向公主谢罪,“谢”是“道歉、认错”的意思。(4)句意为:隐藏逃亡犯、死刑犯,“臧”是“隐藏”的意思。 【考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 / 15
10.【答案】D
【解析】A.“以”是“用”的意思;B.“以”是“把”的意思;C.“以”是“按”的意思;D.“以”是“因为”的意思。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故选D项。
【考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1.【答案】(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12.【答案】第一段表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二段表现了他的廉洁的性格品质。第一段是详写,第二段是略写。(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了董宜强杀犯罪的公主仆人,在皇帝面前大声列举公主的过错、宁死不肯给公主认错、光武帝给的赏赐全部分给下属官员这几件事。由上面这些事件,可以归纳出董宣的性格品质: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第一段在表现董宣时,直接叙述他的事迹,属于直接描写;而第二段主要通过董宣死后别人的见闻来表现董宣的形象,属于侧面描写。 【考点】对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13.【答案】逻辑 雨后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解析】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先以“泥土的清香”引出“放线菌”,先说明放线菌的定义,然后说明泥土的清香是如何形成的,并进一步说明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的原因,之后再介绍放线菌的其他作用。因此这篇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在说明放线菌的作用之前文章说明的是雨后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考点】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的把握。
14.【答案】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解析】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放线菌比作一棵树,一根草。作者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放线菌看起来是丝状的特点。
【考点】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 15.【答案】(1)散发清香。 (2)生产抗生素。
(3)制造味精。
(4)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解析】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抓住第⑦段第一句“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第⑧段全段“放线菌的作用......分化的便利材料”。从这些句子中,就可以提炼出放线菌的作用了。 【考点】本题探究生物发育题,需要阅读全有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
3 / 15
16.【答案】C
【解析】根据第⑤段“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可知,是“孢子”发芽。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7.【答案】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
【解析】仔细分析本文的内容可知,文章的题目“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即是本文的论点。 【考点】本题考有提取中心论点。
18.【答案】(1)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2)往往只是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 (3)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的焦虑。
【解析】第③段第一句话通过比较网络信息和传统出版业得出,传统出版业更容易受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而网络信息正好相反;另外也点明了网络上的东西不是个性,而是四处发泄的“脾气”;第二句是说网络信息的杂乱很难让人产生知识和智慧,而只能让人得到空虚和焦虑。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9.【答案】举例论证,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惯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观点。
【解析】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从“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一句可以看出,这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读四大名著的例子进行论证。本段的分论点在段首已经提出,所以列举读四大名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处价值观念”这个观点。 【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0.【答案】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仅提供两个答题角度。(1)多阅读经典,不沉迷(或迷信)网络;(2)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应懂得正确取舍。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二是观点正确,符合文本论点;三是紧贴画线句内容展开陈述。 【考点】针对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21.【答案】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关键语句,概括主要信息。如浏览全文可知文章中的
主人公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从文章第⑨段“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龇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人目”可知弟弟是残疾人。从文章第⑧段“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可知弟弟每天挣的钱都散发给了这些乞丐。将 4 / 15
以上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2.【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琴盒里的钞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钞票在琴盒里的状态,烘托了弟弟帮助别人后的兴奋与得意。
【解析】题干明确要求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悠闲地躺着”“一脸的得意”可以判断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根据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普遍作用,以及上下文可判断,对钞票的拟人化其实是为了表现弟弟的精神风貌。由此可以推断出这句话主要是借写钞票烘托弟弟帮助别人后内心的得意之情。 【考点】语句赏析。
23.【答案】示例:第三、四段设悬:为什么“弟弟”中午回来时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晚上回来时却“干干净净”;第八段解悬,原来弟弟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这样写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解析】首先要找到文中设置悬念的地方,所谓悬念,即叙述过程中只说结果,而不说原因,引起读者对事件原因的探究,待后文恰当给以明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如弟弟最初去的时候回来时风衣上“布满了脚印”,而晚上再回来时就“干干净净”了,暗示他和乞丐们已经和解,而没有明示和解的方法,文章最后揭示,原来弟弟弹吉他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们,人物形象瞬间高大,文章的主题也得以体现。 【考点】对文章写法的把握和赏析。 24.【答案】B
【解析】“运用动作描写”错,“神采飞扬”不是动作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5.【答案】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首先要阅读材料,捕捉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欣赏”的是优秀的、美好的事物情感或品质。写作的中心是“我”或者“我们”。如果选择以“我”为写作中心,以文明志,可以写自己的一种品质,一种思想,-种执着:如果选择“我们”,则是一个群体甚至一代青年人的统称空缺处就应该填写一代人或者一群人值得赞扬的共性。应注意短语的中心语是“我”或“我们,无论作文写的什么内容,一定应该以“我”或“我们”为文章表现核心。抓住这个材料内容的提示,我们可以欣赏一种品质,欣赏一件事,欣赏一种态度,欣赏一种人生理念。 选材与立意:
(1)选材:欣赏直面失败的我。生活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甚至是坎坷意 5 / 15
外,我们应当怎样面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战胜困难、直面失败的经历,把它 写出来,欣赏曾经直面人生惨淡的自我。 立意:成功就在于一个人的自信,要时常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