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为什么说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在一
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 们不能无偿的随意取用, 使用资源必须支付代价, 即存在机会成本。 经济学就在于解决无限 与有限之间的这种矛盾,解决如何是资源使用效用最大化。
2、机会成本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成本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生产一种有用物品的“机会 成本”与“经济效
率”的关系如何?
答:机会成本是指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 所放弃的用途中可能产生的最大收益, 即使 用资源的代价; 而一般概念上的成本是指我们平常所讲的会计成本, 即实际耗费。 生产一种 有用物品的“机会成本”与经济“经济效率”成反向关系。
3、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借助这一概念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哪些主要的经济问题? 答:生产可能性曲线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的点 的轨迹。生产可能性曲线有助于理解: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制定经济政策目标,如何提高生 产能力等主要经济问题。
4、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 有没有 “非理性”
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 答:经济理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 心的动机所驱使, 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 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 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 时总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 厂商经营总力求利润最大; 要素出售者提供生产要素则力求 收益极大。 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 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 带来最大限度满足。 一切头脑正常的人, 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 不可能有所谓 “非理性” 或“反理性” 的行为。然而, 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因为如果人们不把 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的准则的 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 当然, 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 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 可谓“宁可我负天下人, 不愿天下人负我” , 就是这样的人。 可见,如果我们说, 理性行为不应当是自私自利及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 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 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己包含着认为自私自利和损 人利已是“不好的” 、“不应当的” 、“非理性的”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了。
5、既然理性行为无需要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为什么经济分析又要假定个人行为的基本 动力是追逐个人利
益?
答:理性行为无需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众所周知, 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可有多种动机,获取个 人经济利益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有理想、感情、信仰、荣誉感、正义感等,这些都会驱使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有时候,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仰、感情、正义 感等,可以牺牲自己物质利益, 甚至自己的生命。 因此, 人不仅可以作为 “经济人” 而存在, 还可以是革命者、教徒、 义土等。但经济学假设人只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活动和生存, 撇开 了人类行为的其他动机, 以追逐个人利益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 并进而假定人们经济行为 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例如, 消费者行为目标是获得最大限度满足即效用极大化, 厂商 行为目标是利润极大化, 要素出售者行为目标是收入极大化等。 这种假定是合理的, 也是必
要的。这是因为, 经济利益尽管只是人们行为动机的一个方面, 但经济学研究的正是人们的 物质利益关系。 就经济活动而言, 个人经济利益的追求始终是推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 力量。 因此,把追求个人利益从人的各种行为动机中抽象出来,并赋予这样行动的人以
“经
济人”或者说“理性人”的概念。假定他们的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并由此建立起 一整套经济理论体
1
系,是完全必要的、合理的。这是一种抽象法, 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 重要方法。 如果不这样假定,认为人从事经济活动可以有随便的动机, 比方说,消费者对购 买时是否吃亏, 厂商经营时对是否赚钱, 人们出让自己的生产要素时对能得到多少报酬等等 抱无所谓态度, 无异说稀缺资源如何配置也是件无关紧要的事。
经济学了。
这样, 人类也就不需要什么
6、怎样理解竞争与合作是利用稀缺资源的两种有效的方式?
答:略
7、什么是均衡?怎样理解和把握均衡分析方法? 答:略。见教材
8、什么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怎样理解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答:阐述客观事实是什么样的
分析方法为实证分析; 在分析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应 该怎么样的分析方法是规范分析。
9、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 “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 ,试问这是属 于实证经济学
问题还是规范经济学问题? 答: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不属实证经济学问题。我们知道,实证经济学说明和回答的问 题是,经济现象“是什么” ,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 ?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如选择了某方 案,后果如何 ?至于是否应当做出这种选择,则不予讨论。而规范经济学就以一定的价值判 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 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它力求回答的是: 应该是什 么,即为什么要作这样选择, 而不作另外的选择, 它涉及到是非善恶, 应该与否, 合理与否。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 例如,人们收入差距 大一点好, 还是小一点好,各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坚持效率优先的 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 因为这样可给人以刺激, 从而提高效率; 相反坚持公平为重的 人会认为, 收入差距小一点好, 因为这样可体现收入均等化原则。 可见,这个问题属于规范 经济学范畴。
10、怎样理解和把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
题? 答: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 (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 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 或企业, 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 为研究对象, 研究单个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 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 在微观研究过程中, 从消费者行为方面体现出市场需求, 从生产者行 为方面体现出供给, 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在市场上的较量就产生了价格。
为选择都受价格影响并影响着价格,所以所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
应此, 各种个体行
11、怎样认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答: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
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顺利发展。 再次,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在 吸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的基础上, 在同形形色色的庸俗经济学的斗争中发 展起来的。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
1、想一想,下列微观经济学术语与日常用语有什么不同?
(1)市场 (2)需求与供给 (3)正常品与劣质品 ( 4)必需品与奢侈品 答:略。
2
2、何谓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试举出违反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的例子。 答:需求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本身价格成反向变化。 供 给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本上价格成同向变化。
3、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有什么区别?下面哪对商品是替代品,哪对商品是互补品,哪 对两者都不是?
( 1)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3)盐和糖 (4)冰淇淋和酸奶
(5)图书和书架 答:(1)、(4)替代,(2)、(5)互补,(3)无很大关系。
4、手机发明于 1973 年,在其最初的 20 年中,除汽车手机外,很少有人使用手机。而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手机的使用量显著增加,同时手机服务的价格也明显下降了。
(1)手机有替代品吗?如果有,请举一例。 ( 2)手机有互补品吗?如果有,请举一例。
(3)导致手机使用量在 20 世纪 90年代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其中哪些因素显著地影响了手机需求的增长?利用手机需求曲线来描述这些影响。 (5)其中哪些因素显著地影响了手机需求量的增长?利用手机需求曲线来描述这些影 响。
答:( 1)有,例如:小灵通,固定电话。
(2)有,例如,手机卡,手机挂饰品,手机美容服务等。
( 3)收入水平的提高, 手机比国定电话使用方便导致消费者对起偏好增强, 成本降低从而使价格下降等。
(4)收入、偏好等都是需求增长的因素。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5)手机价格下降是影响需求量增长的因素。表现为点在固定的需求曲线上滑动。
技术升级是
5、在木材市场中发生了几件事,但每一次只发生一件,解释每一件事对木材的供给量 和供给的影响。
用图表示每一件事的影响, 它或者沿着供给曲线移动, 或者导致供给曲线的 位置移动。指出哪一件事解释了供给法则。这些事件分别是:
(1)锯木工人的工资上升。
3
(2) 木屑的价格上升。 (3) 木材的价格上升。 (4) 预期明年木材的价格上升。
(5) 环境保护论者说服政府通过一项新法案,该法案将会减少树木用于木材加工的数 量。 (6) —种新技术降低了生产木材的成本。
答:(1 )木材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往左上方移动; (2 )木材的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3) 木材的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不移动; (4) 木材今年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5) 木材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往左上方移动; (6) 木材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6、在商品X的市场中,有10000个相同的个人,每个人的需求函数均为
同时又有1000个相同的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均为
(1) 推导商品X的市场需求函数和市场供给函数; (2)
出商品X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
(3) 求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4)
有了增加,其个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了
后的市场需求函数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在坐标图上予以表示;
(5)
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了
q = 12-2P ;
s= 20P。请:
在同一坐标系中,给并表示出均衡点;
假设每个消费者的收入
2个单位,求收入 变化
假设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其个40个单位,
求技术变化后的市场供给函数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并在座标图上予以表示。 答:(1 )市场需求函数:
Q= 10000q= 120000 — 20000P
市场供给函数: S= 1000s= 20000P
(2) 图略
(3) Q=S,即卩 120000 — 20000P= 20000P,解得:P= 3 , Q = 60000 (4)
14— 2P,
此时市场需求函数为:
当收入增加后,个人需求函数为: q '= 12+ 2 — 2P=
Q ' 10000q = 140000 — 20000P
s'= 40 + 20
均衡:Q'= 140000 — 20000P = S= 20000P,解得:P'=3.5, Q'= 70000 (5 )技术水平提高后:个人供给函数为: 此时市场供给函数为:
S' = 1000s '= 40000 + 20000
均衡:Q= 120000 — 20000P= S'= 40000 + 20000 P,解得,P'二 2, Q '二 80000
7、图2— 12表明了由学生会组织的大学辅导站私人教学辅导员的市场: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