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字音积累
钝( )响 寒暄( ) 朱拓( ) 间( )或 悚( )然 踌蹰( )( ) 少不更( )事 谬( )种 淡( )然 俨( )然 雪褥( ) 瑟( )瑟有声 尘芥( )堆 形骸( ) 脸颊( ) 沸反盈()天 贺家墺( ) 荸荠( )( ) 絮絮( )呜咽( ) 驯( )熟 桌帏( ) 讪讪( ) 咀嚼( )( )赏鉴 渣滓( )( ) 瞥( ) 拗( )不过 蹙( )缩 门槛( ) 窈( )陷 惴惴( ) 歆享( )( ) 牲醴( )( ) 蹒跚( )( ) 2、字形积累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 形骸 (惊骇 弹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 》,作者是 ,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5、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
二、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1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三、整体理解 1、梳理情节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序幕(第 段——第 段): 开端(第 段——第 段): 发展(第 段——第 段): 高潮(第 段——第 段): 结局(第 段——第 段): 尾声(第 段——第 段):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 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2、初识人物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可分为哪几类?请简单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2
3、环境分析
(1)、文中共有几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有几处社会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四、鉴赏人物形象 1、祥林嫂 (1)、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按照作者记叙的先后,参考课文中的时间提示,筛选课文有效信息,完成下表,并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 昨天 事件 询问灵魂的有无 (2)、朗读自己划出的描写祥林嫂肖像的文段,提取关键词填入下表,然后比较异同,分析其形象变化。 衣着 相貌 眼神 形象 初到鲁镇 重回鲁镇 临死之前
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纪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
3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小说怎样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1. “两次微笑”。 2. “三样眼神”。 3. “三问三答”。 4. “三大举动”。 5. “四场飞雪”。
(4)、祥林嫂每次遭受不幸是在什么时间?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讨论分析课文。
(5)、归纳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概括其形象意义。
(6)、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品德在祥林嫂的身上同样体现的很充分,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祥林嫂同样做出了自己的抗争,她做出了哪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抗争?我们应如何看待祥林嫂的这些反抗?
(7)、祥林嫂的一生命运悲惨,生活中屡遭不幸,面对她所经历的这种种不幸,她周围的人是如何表现的?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丁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假若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一个人祥林嫂也许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是写封建制度吃人,只要是封建制度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没有出路”。你如何理解丁玲的这番话?
(8)、请同学们为祥林嫂设想一种活路。
引导学生让祥林嫂活在当今社会,或是当时那个年代,给祥林嫂一条活路。让同学们再次深化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伤害生命的信仰风俗的认知,思考一下变革、转换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②.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③.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④.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⑤.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
(9)、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