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说不定”经历了由动补结构到语气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由表实在的意义逐步演变到表情态的认知意义,意义逐步虚化,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认识、评价和态度。 [关键词]说不定;词汇化;语法化;动补结构;语气副词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3-0020-02 “说不定”在现代汉语中没有明确而统一的归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说不定”的解释为:“1.[动]说不确切;2.[副]表示估计,可能性很大。”张谊生(2000)把“说不定”称为评注性副词。而根据王力(1943)对语气副词的定义和分类,可将“说不定”归入语气副词。太田辰夫(1958)把语气副词称为情态副词,赵元任(1979)把“大概、也许”等归入可能与必然副词。盛丽春(2003)研究了或然类语气副词“大概”、“也许”、“恐怕”的功能。虽然学者们对副词的分类以及这类词的归属存在种种争议,但笔者认为“说不定”的句法功能是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主观认识、态度和情感意志,跟语气副词的整体功能是大体协调的,故仍称其为语气副词。同时,“说不定”还可作“说不确切”讲。如: (1)走进柿地嗅到辣的气味,刺人而说不定是什么气味。 (萧红《生死场》)
此时的“说不定”是一个否定式动补结构,“说”是焦点,“不定”是“说”的补语。 一、动补结构
王力给动补结构做出了界定,即“凡叙述词和它的末品补语成为因果关系者叫做使成式”。后来,王力又对使成式重新做了界说:“使成式(causativeform)是一种仂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的仂语中表示出来。这种行为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使成式。”
关于动补结构的来源,学界意见不一,太田辰夫(1958)最早提出其来源是可分离式动补组合,他认为中古时期存在一种连动式,两个动词性成分具有动作和结果的语义关系,可是其间还有另外一个句法位置,允许第一个动词的受事宾语插入其间。 (一)可分离式动补组合阶段
石毓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发展到动补结构的过程做了详细阐释,他认为可分离式动补组合是中古汉语使用非常广泛的句法格式,该结构通常由一个及物动词加上一个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构成,两个成分之间存在“致使”的含义,分别代表两个独立的句法单位,它们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句法位置,允许第一个动词的受事名词或者修饰第二个动词性成分的否定标记、副词插入。它表达的是动作和结果的语义关系。 如:
(2)吹我罗裳开(《子夜四季歌》) (3)风吹窗帘动(《乐府集》)
(4)太宰举一内一外旧规为言,又驳之谓非典制,说久不定。(《万历野获编》) 例(2)中的“吹??开”,例(3)中的“吹??动”以及例(4)中的“说??不定”都是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其中,“说”是一个表示言说意义的实义动词,“不定”意为“不确定”,据搜集的语料,它们各自分别的用法在战国时期均已出现,如:
(5)夫差将死,使人说与子香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遂自杀。(《国语》)
(6)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 (《左传》)
“说”与“不定”合在一起使用最早现于北宋,如:
(7)五德相承,古人所说皆不定。(《朱子语类》)
然而,二者虽然在同一个句法结构里出现,但还是处于分离的状态,还没有形成短语层面的语言单位。
(二)动补短语阶段 从搜集的语料来看,“说”和“不定”融合始于明代,但是只发现一处,如: (8)林冲道:“不知几时回来?”庄客道:“说不定,敢怕投东庄去歇,也不见得,许你不得。”(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
句中“说不定”表示一种“不能说确切,没把握”的意味,意为“不确定几时回来”。这种用法一直延续下来,现代汉语中也在使用,此时的“说不定”已经发展成为了动补短语。 二、语气副词
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类。它有两个突出的语法特征,一是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二是能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补语。
在副词系统中,语气副词是在功能和与语义上比较复杂的一个类别,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从意义方面看,大部分语气副词的意义比较虚;从句法特征方面看,和一般的副词相比,语气副词的分布较为灵活,可以出现在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句首;从表达功能上看,语气副词有“突出焦点”、“指明预设”、“限定指称”等功能,有的语气副词还有非常强的语篇功能。
“说不定”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语气副词的特点。 如:
(9)或者,奶奶会对你这个学历另眼相看,把我许给你也说不定!(琼瑶《烟锁重楼》) (10)“说不定小宣会给我帮忙,”他忽然想道,他觉得松了一口气。(巴金《寒夜》) (11)徐红梅下了坚定的决心。她这辈子说不定还会出现新的奇迹的。(池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由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说不定”的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及句尾。从意义上看,不表达实在的动作义,意义较虚。表达功能上看,“说不定”强调了其指称的宾语小句,具有“突出焦点”的功能。如例(11)“说不定”的使用强调了“还会出现新的奇迹”,表明说话人主观上对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肯定了很多。
“说不定”作语气副词的用法在清代已出现,如乾隆三十二年的孤刻本小说《幻中游》中: (12)暗暗想道:“石九畹器宇轩昂,学殖深厚,或者后当发迹,默有鬼神相助,也说不定。”([清]步月斋主人《幻中游》) 此处“说不定”在句尾,“说”的言说义已虚化,不再表达实在意义,指称“默有鬼神相助”,具有语气副词的特性。后来,在晚清的一些作品中,也能找到“说不定”放在句首和句中的情况。如:
(13)我如今是要出洋的人了,说不定十年、八年方得回来,正要找个人交卸了好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14)我幸亏识时务,早早归降,不然,即不死于阵上,也说不定为他们暗中刺死。([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 总体来看,“说不定”演变为语气副词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疑问形式小句话题+(主语)+说不定”
此时的“说不定”还是动补结构,意为“不能说确切,没有把握”。如: (15)不过,阿英肯不肯对调弄堂,还说不定。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15)中疑问形式小句话题是“阿英肯不肯对调弄堂”,主语省略了,表泛指概念。“说不定”的语义指向疑问成分,重音落在“说不定”上。
疑问形式的小句话题有时也放在后面,充当宾语。主语有时用“谁”来表示任指的主语。如: (16)谁也说不定称伤告病之中,会不会有什么名堂。 《人民日报》
2.“说不定+疑问形式时间状语+小句谓语”
此时的“说不定”表推测,信息焦点落在谓语上。如: (17)她说:“你只看见你自己倒霉了,怎么不想想有人因此就发财了呢?说不定什么时候,你遇上了一个好机遇,是别人倒霉你发财呢?现在就是机遇多。” (池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例(17)中的信息焦点是“遇上了一个好机遇”,但同时暗含“遇到好机会时间不确定”的意思。
有时,疑问形式时间成分可作为后面宾语小句的主语。如:
(18)它静静地待在宇宙的角落里,可说不定哪一天,也会有宇宙客人冒失地闯进来观光一番??
(李威、吴明《宇宙病毒》)
例(17)和(18)都有推测义,在这个阶段,“说不定”与疑问形式时间成分结构上相邻,语义联系紧密,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组合整体意义偏向时间意义,如例(18)中“说不定哪一天”意思是“不确定的某一个时候”。另外,其句法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说不定”既能充当状语,如例(17)中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充当了小句的时间状语,又能充当主语,如例(18)中“说不定哪一天”作为一个整体充当了后面宾语小句的主语。 3.“小句主语+说不定+(确定将来时间)+谓语(过去/现在/将来事件)” 如:
(19)黄财发的童养媳也长成个大姑娘,说不定肚子里已经有儿子。(《桑树》) (20)说不定现在她们两个在一块儿躲警报。 (巴金《寒夜》) (21)余立毅说:“今天走了一百里,说不定明天要走一百二十里呢!”(郭国甫《在昂美纳部落里》)
以上三个例子涉及的都是非现实的虚拟事件,“说不定”表示一种推测,信息焦点主要落在推测的事件上。例(19)是对过去事件的推测,例(20)是对现在进行的事件的推测,例(21)是对将来事件的推测。 三、结语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说不定”由动补结构向语气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发展过程,动补结构的“说不定”又是来自可分离式动补组合。然而目前动补结构的“说不定”在现代汉语中并未消失,与语气副词并存。根据语法化的滞后原则和渐变原则,“说不定”要完全词汇化和语法化为语气副词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