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 利 红
巩义市孝义第一初级中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利红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
本课的教学,朗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我采取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觉上有所领悟。再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并且通过诵读来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了解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体会文中的寓意,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 2、通过品味文中人物的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本文,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文中人物的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但是曹操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可能只了解他作为帝王的一面,而他的其他方面我们或许还很陌生,所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孙
权劝学》。 【设计意图】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背诵课文,引起学生诵读兴趣。然后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设计意图】
老师流畅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也为下边读准备字音、读出停顿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性认识。
2、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②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朗读的字音和停顿方面如何进行评价。
③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反复诵读课文、范读课文及就他朗读的
字音和停顿方面如何进行评价,学生能很顺利地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目的。
(三)二读,读懂文意。
①对学生的自读课文提出第二步要求:结合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梳理文义。
②学生自己结合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梳理文义。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学没有解决的文章字词句的意思。 ④就学生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字词句的问题在全班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来疏通文意。教师的提示与引导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
(四)三读,读出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①对学生提出诵读的第三步要求:读准语气。
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文中的语气词及标点符号。仔细揣摩课文中孙权、鲁肃和吕蒙三人说话的语气。
②教师分别出示孙权、鲁肃和吕蒙三人说的话,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并诵读出来。
在讨论人物语言特点的同时,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④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表演孙权劝学。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自己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表演等方式,达到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一般的教法容易把揣摩人物语言和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割裂开来,而这里却是一种不饰雕琢、浑然一体的结合,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对学生提出诵读的第四步要求: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在这一环节背诵课文,又一次梳理了全文情节。
(六)谈收获启迪,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师: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想让后人通过历史上的得失,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其实《资治通鉴》里的很多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做人也是很有启迪的。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孙权劝学》。同学们,学了本文后,你觉得有什么值得你借鉴的呢?
幻灯出示:学了本文,想想鲁肃的敬才、爱才,想想孙权的善劝,想想吕蒙读书前后的变化,这些对你有什么启迪呢?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以上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了解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此时明白读书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就水到渠成了。 (七)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知: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
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