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2)
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2.“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该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
A. 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 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 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 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3.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这说明他( )
A. 鼓励手工业发展 B. 善于纳谏
C. 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 关心百姓生活 4.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唐朝时创立
C. 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也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治 D. 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5.隋唐都城长安即今天的( )
A. 陕西西安 B. 河南洛阳 C. 河南开封 D. 四川成都
6.成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与我国古代哪种制度有关( )
A. 三省六部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礼乐制
7.唐朝时,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的部门是( )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礼部 8.“得忠臣可兴国,所用非人,国之将亡。”下列四组君臣配对,结果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唐玄宗—安禄山 B. 刘备—诸葛亮 C. 唐太宗—魏征 D. 齐桓公—常仲
9.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 加强了皇权
D. 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10.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C. 皇帝勤于政事,大臣廉洁奉公 D. 人口大幅度增长 11.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道:“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 三公九卿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1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 唐高宗统治初期 B. 唐太宗统治时期 C.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唐玄宗统治前期
13.开元时期,不仅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的是( )
A. 扬州 B. 长安 C. 洛阳 D. 成都
14.武则天统治时期,酷吏当政,告密盛行,政治非常严酷。但我们现在仍肯定武则天的统治,其主要原因是( )
A.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B. 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身就是严酷的 C. 她开创了一个盛世景象
D. 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5.唐代商业繁荣,其直接原因是唐朝时期( )
①农业的发展 ②文学创作的繁荣 ③手工业的发展 ④交通运输的便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把下列历史现象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元盛世” ②“贞观之治” ③“安史之乱” ④“贞观遗风”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17.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完全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六部隶属于中书省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18.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下图是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两种工具。它们是( )
①曲辕犁 ②直辕犁 ③水排 ④筒车 ⑤翻车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⑤
19.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 天宝危机 B. 七国之乱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20.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反映了唐朝时的哪种国家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初创立于何时?
(2)这种政治制度有何进步之处?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以上材料是谁说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2)材料一说明要处理好什么关系?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3)材料二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治国风范?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1)《忆昔》和《垂老别》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2)上述社会状况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 B 2. C 3. B 4. B 5. A 6. C 7. A 8. A 9. D 10. D 11. C 12. D 13. A 14. D 15. C 16. D 17. C 18. A 19. D 20. (1)三省六部制。隋朝。 (2)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1. (1)唐太宗。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或出现“贞观之治”)。 (2)君民关系。唐太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22. (1)《忆昔》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垂老别》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逐渐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忆昔》:一方面,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垂老别》:唐朝后期,奸臣当道,朝政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试卷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C.实施“推恩令”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的,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的学府是( ) A.太学 B.郡学 C.国学 D.府学
3.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汉光武帝与汉文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