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合实际,有利于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
(案例来源:《私企公关支出缘何惊人》,《芜湖日报》,2005年3月24日)
这两个案例反映了由于企业寻租行为而导致的政府失灵现象。根据以上所述谈谈自己对政府失灵的看法。
答:企业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失灵,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增进社会福利的生产性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害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耗费社会经济资源。寻租行为就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有害于社会福利增进且耗费社会经济资源的活动。
在案例A中,产煤大省的各种中小煤矿承包者利用制度的空隙,通过大数额的行贿来争取有利的资源分配,这是一种典型的寻租活动。在煤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煤矿资源的分配具有绝对决定权,使得政府在煤矿资源的分配中具有创设租金的可能性;而在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寻租者大有人在,这就使得对煤矿资源的“创租”和“寻租”变成现实。
在案例B中,私营企业庞大的“公关”费用表明,政府在市场准入和资源的权力分配等方面享有绝对的权力,于是政府就具有了设租的机会;私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就需克服政府在税率 准入等方面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壁垒,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寻租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创租,私企寻租”的现象。
寻租行为有合法与违法两种类型,非法寻租行为导致官员腐败,其危害不言而喻;而合法的寻租行为则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并最终使政府干预市场过程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寻租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寻租行为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现。由于寻租活动的存在,使得竞争变得不存在,资源的配置不再由市场来调节,而变成了人为的调节,其后果就是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另外,大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资源,然后都去寻租,没有人再去关心创新,也没有人关心新的生产方式了。
第二,寻租过程耗费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使本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这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
第三,寻租行为还会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行为或“避租”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比较高级的寻租方式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在案
例A中,当一个寻租者承包了一处煤矿后,他可能寻求政府干预来阻止其他竞争者加入竞争,以维护其独家垄断的地位,确保租金不被扩散。这时他的行为已不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阻止了社会从市场竞争中获益。同时,阻止其他竞争者加入竞争的活动本身也消耗了社会的经济资源。而如果政府官员在这些活动中享受了特殊利益,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一轮追求行政权力的浪费性寻租竞争。同时,利益受到威胁的承包者也会采取行动“避租”,以与之抗衡,从而耗费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寻租行为不仅扭曲资源的配置,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危害,而且还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遏制寻租行为。在目前情况下,主要可以采用两种途径来制止寻租行为:一是政府要从一些具体的经济领域退出来,这样就避免政府在这些领域设租的可能;二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