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高效历史课堂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历史组:骆方林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构高效历史课堂
【内容提要】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构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切实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本文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建构主义 历史教学 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要想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句话的涵义,这句话的核心: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似乎被另外一些新名词淹没了,但是,还远远没有做到,落实到课堂的很少。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在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改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显得重要,本文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如何在历史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指导作用,构建高效课堂谈几点体会。
一、为什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可否认,在旧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缺陷。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听众”的角色。这些缺陷导致了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往往采用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方法,被动和机械地应付测验考试,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知和融会贯通的运用的能力。学习历史的兴趣几乎荡然无存。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确实,我们应当强有力地确认并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同时是切不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且是一切教学目的和影响的体现和检验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甚
2
至决定了教学目的的达成与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加以探究的问题。
二、怎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会天生自然地表现于教学过程中,而是需要教师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1、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接受、加工、储存和提取,与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这种科学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依据。所谓学习历史的方法,首先是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教科书。
就笔者的理解和实践来看,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环节构成:
第一、泛读全书,粗略了解章节的内容结构和梗概; 第二、精读章节内容,标出重点之处;
第三、编写章节提纲细目,把握它们的纵横联系;
第四、思考和回答问题,巩固阅读所得。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反复训练,学生就能够掌握教科书的要点和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和立体化的认知。
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记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不会记、记不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诸如历史特征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等。这些记忆方法已有不少同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法的记忆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于对历史知识或概念、要点的记忆中去。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3
第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否确立起权威地位。这个地位的确立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和学识魅力,三者不可忽缺。
第二,教师对教法的运用是否具有吸引力,即生动形象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是否具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成就感。这两个因素实际上相当于构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核心问题,即教师自身的素质。
2、培养学生设疑探索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它看作是单纯地接受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学生还有一个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对获得的知识再加工而成为自己主体知识的过程。后者是教学基本目的得以达成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激发而呈积极活动状态,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即在理解某一个事物、概念或规律时,会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分析。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设疑、多思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假设、因果联系、相同相异比较、追根溯源等方法来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自觉地建立“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存在于学生认识上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疑和探索,是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其顺利展开既有赖于教师本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又有赖于操作的可行性和相宜性。蕴涵于前者之中的意义是勿需赘言的,后者,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教师所设之疑要避免过于简单化或者超越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 (2)教师所设之疑不仅要紧扣课文内容,还要富于启发性和探索性。例如在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时,就它们的成败,应该引导学生得出关于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新生的资本主义和没落的封建主义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的结论;又如,在比较16——18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的不同途径的时候,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等等。 (3)对于学生的质疑,不管其质量水平如何,切不可怠慢或轻率粗鲁地加以否定。善意的指正和科学的指导非常重要,以致成为保障课堂探索氛围和激励学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