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京文化设施间分布的阶段性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15:21: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北京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的阶段性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副教授 张景秋

一个城市文化设施的空间集聚状况可以表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发展状况。根据北京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根据实地调查和二手资料查询收集的数据绘制,用GIS技术绘制不同时期北京市区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图,在根据图中表现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的文化设施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出北京城市的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

(一) 1949-1979年文化设施分布情况分析

图1.

图1. 北京50-70年代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图

1、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京市的文化设施主要集聚在西二环北路和长安街中路上,从城区上划分也就是集聚在西城区内,其它一些小的集聚点分布在东二环北路和东三环北路上。

具体从文化设施的类别上来分析它们各自的集聚区域,有以下特点:

(1)博物馆、纪念馆主要集聚在西二环北路和长安街中路,也就是西城区内,还有一些零星地分布在东城区。

(2)影剧院的集聚区域没有博物馆展览馆那么明显,主要是散布在内城区内,而更为明显的区域是西城区和宣武区。

(3)其它的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和广播电视台在这个阶段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集聚,零星的散布在海淀区和朝阳区。

2、形成原因分析 形成以上空间集聚的原因,主要是在建国初期的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从国家政策上,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上都决定了当时文化设施发展的状况。50年代的北京,经济上生产力刚刚恢复,人们的首要目标是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可以说,这时的文化设施分为两个主流,其一是传统性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影剧院,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二是一些较新型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广播电视和体育馆,发展的就没那么迅速了,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没有能力去消费额外的文化生活。因此,这个阶段最能形成集聚的文化设施类别是博物馆展览馆,其次是影剧院,其它的文化设施类型都没有形成集聚。具体分析如下:

(1)博物馆展览馆能够形成大规模集聚的原因很明显,因为它在当时文化设施中的比重就很大,数量较多,所以在经济、交通等方面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自然容易集聚到城中心区域。虽然在城中心的地价会比较昂贵,但由于在这个阶段基本是以政府出资建造的大型文化设施,因此它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

(2)影剧院的集聚在内城得益于老北京的文化传统,因为北京本身就是个古老的文化城市,内城蕴藏了宝贵的文化精髓,内城集聚的影剧院很大一部分是在建国以前就存在了,只是那时不叫影剧院,称为戏院,而后在建国后进行改建,成为影剧院。另外,影剧院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人们来这里观赏电影消费,而在这个阶段,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情况下,内城区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因此,自然会把影剧院建在人口密集度较大的地区,来吸引更多的消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另外一些文化设施沿着长安街布局的原因是,首先,长安街本身就处在城市的核心区域,作为首都的主要干线,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周边围绕的就是内城区,人口密集程度较高,有着对文化设施发展非常有利的条件。另外,长安街作为首都的重要标志,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都坐落在长安街上,这里会产生集聚也是情理之中。

(二)1980-1990年文化设施分布情况分析

图2.

图2. 北京80-90年代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图

1、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内,北京市文化设施总体布局与建国初期相比,不是某一种文化设施类型小范围内的高度集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仍以市中心内城为核心向外扩展,每一种文化设施类型的集聚范围均有所扩大,但相应的集聚程度减小。主要的集聚范围是在各环路附近,具体说是西二环北路和北二环西路、西三环北路和北三环西路、东三环北路以及长安街中路。可以说,这个阶段,各文化设施类型处在各自的由中心向外扩张的状态,没有形成像解放初期那样明显的集聚。

具体从文化设施的类别上来分析它们各自的集聚区域,有以下特点: (1)博物馆相对于建国初期来说,集聚范围扩大,但集聚程度减小,并且集聚位置向北偏移,具体说来就是在北二环、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产生新的集聚。

(2)体育馆虽然在这个阶段数量上和在北京文化设施建设中的比重都大幅度增加,但它的分布在整个北京市区图上比较均匀,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和东城区都分布了一或两个体育场馆,可以说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影剧院同样如此,在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具体说来在西二环北路、西三环北路和东三环北路上均匀分布。

(3)其它的文化设施类型,如图书馆、广播电视台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大幅度的发展,但与其它类型的文化设施相比,在数量上仍然算少数,因此没有形成集聚。

2、形成原因分析

这一时期北京的文化设施建设到了一个起飞发展时期,文化设施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的推进而不断进步。具体表现在空间布局上,即是北京的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上处在由原来中心集聚向周围扩散的状态。

分析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因素占了一定的比例,那么在它的布局及类型上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很多文化设施不再是由政府决定其位置的选择,而是通过各个因素如交通指向、消费指向、人口的密集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影响,自发地形成新的集聚点。具体分析如下:

(1)消费需求的拉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顺应改革开放的热潮,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变化,这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指向。对精神文化上的迫切需要,促使了北京文化馆、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的发展。然而体育场馆它本身的特殊要求,比如场地规模较大,使得它不可能在城中心形成集聚,只能均匀分布在各个区域。

(2)长安街文化中心表现指向趋于明朗化。从建国初期至今,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而这种文化中心的地位表现主要是通过一些大型的国家级文化设施在长安街及其沿线上的布局来表现的。这一阶段,这种指向随着城市建设的交通指向而趋于明朗。这一阶段文化设施在空间上的集聚主要是以长安街为界限以北的各个环路,特比是随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北京三环路的修建,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化设施的发展。

(3)传统的文化设施在布局上仍然以内城为主,表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而其他的新型文化设施类型,已经开始陆续的向其他区域发展,如海淀区和朝阳区这两个发展迅速的城区。

(4)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南北城分化现象。文化设施从空间集聚状况看,出现了长安街以北的二环和三环相对集中的现象,这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南城的地理位置一直不被人们看好,发展速度也比不上北城,致使文化设施的建设也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在北城形成集聚。但从北京市文化传统的渊源看,南城是北京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三)1990年代以后文化设施分布情况分析

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市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态基本形成,即一方面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扩展;另一方面,偏向型布局更加明显。这一阶段北京的文化设施发展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在文化设施类型上更加丰富,每个文化设施类型分布更加趋于均匀化,这说明北京的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空间上,小的集聚点逐渐淡化,集聚范围随着北京的交通向外扩展而继续扩大。

图3.

图3. 北京90年代以后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图

1、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具体从文化设施的类别上来分析它们各自的集聚区域,有以下特点:

(1)广播电视在这个阶段迅猛发展,其空间规模也比原来增大,主要集聚在西三环。 (2)图书馆、文化宫发展态势也很好,主要集聚在西城区,另外东城区、海淀区也有分布点。

(3)博物馆、展览馆集聚点继续向北偏移,主要集聚在朝阳区的北三环和北四环附近。 (4)体育馆在这个阶段目前为止新建数目不是很多,但随着申奥的成功,体育馆在北京市文化设施发展中还将占有重要位置,主要集聚在北四环附近。

(5)特色文化街集聚明显。在这个阶段新兴的文化设施类型,如琉璃厂文化街、三里屯酒吧一条街、特色餐饮簋街等,这些都代表了新时代的文化特色。它们分别在宣武区的琉璃厂和朝阳区东三环附近形成了新的集聚点。

2、形成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的北京文化设施的建设在空间上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集聚状况,是由于90年代后的北京无论是从城市功能布局上的调整还是人们生活的居住选择都有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发展,是这些变化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得城市原有的功能布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如果集聚点仍处在城中心,不但不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其发展。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选择也不像以往只停留在城中心,而是逐渐向外迁,形成新的居住集聚点,而这些集聚点往往也就是文化设施空间发展的集聚点,如三环路、四环路附近。具体来说:

(1)交通是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北京四环路、五环路的修建,迅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交通便利是对于某些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来说是先决条件。如2008年举办奥运会,要求在比赛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动员赶到比赛场馆,能够确保比赛顺利无误的进行。这就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场馆内的设备一流,最重要的是它要处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因此,对于体育场馆这样的文化设施,交通便利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北京的三环路、四环路及五环路等各个交通畅通的路段来说,自然是体育场馆的首选地段。

(2)随着北京“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逐步转变,大多文化设施不再是由政府出资修建,而是许多投资商利用市场运作进行投资修建,这样成本和利益成为文化设施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投资商一般会选择土地开发成本低、而利润率高的地段。因此,随着北京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远离市中心的地段也不再是阻碍文化设施建设的因素了。同时,人们的居住观念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郊区城市化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提出,人口的聚集地也由原来的市中心向外迁移,投资商自然愿意把一些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如影剧院建立在这些地价较低的地段,而北京的地价是由市中心向四周围扩散逐步递减的一个规律,因此,在北京三环路、四环路附近成为这部分文化设施类型的新的集聚区位。

(3)一些新兴的有特色的文化设施类型,它们的形成与周边的人文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如各个文化街,它们的形成是与周边区域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具体来说,琉璃厂文化街的建立,就是基于宣武区南城特有的旧城文化特色,带有古香古色的文化街蕴含着北京古老的文化历史内涵,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了文化街的形成,同时,周边的经济也需要文化街的影响来提高它的发展;著名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处于朝阳区的大使馆附近,生活和工作在附近的外国人很多,在这样的条件下建成了酒吧一条街,久而久之,很多国内人也慕名来这里消费了;因此,各个文化设施的集聚点可以说都和它周边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依存。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优化研究”阶段成果选编)

搜索更多关于: 北京文化设施间分布的阶段性 的文档
北京文化设施间分布的阶段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ioyt198dz3z01x0bvw21wxgu8k8be00nb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