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全国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卷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8 5:18: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全国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卷(三)

(时间:3小时 满分:100分)

题 号 满 分 1 7 2 5 3 9 4 13 5 9 6 7 8 28 17 12 H He 1.008 4.003 Li Be B C N O F Ne 6.941 9.012 10.81 12.01 14.01 16.00 19.00 20.18 Na Mg Al Si P S Cl Ar 22.99 24.31 26.98 28.09 30.97 32.07 35.45 39.95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39.10 40.08 44.96 47.88 50.94 52.00 54.94 55.85 58.93 58.69 63.55 63.39 69.72 72.61 74.92 78.96 79.90 83.80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85.47 87.62 88.91 91.22 92.91 95.94 [98] 101.1 102.9 106.4 107.9 112.4 114.8 118.7 121.8 127.6 126.9 131.3 Cs B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La-Lu 132.9 137.3 178.5 180.9 183.8 186.2 190.2 192.2 195.1 197.0 200.6 204.4 207.2 209.0 [210] [210] [222] Fr Ra Ac-La [223] [226] 相对原子质量 一.(7分)红磷在KOH溶液中的悬浊液和KOCl作用,可以生成K6P6O12的钾盐。

该盐酸根(P6O126)结构式中磷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学环境完全一样。K6P6O12用稀酸酸化则生成H6P6O12,H6P6O12在强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含单个磷元素的含氧酸。请回答:

1.写出K6P6O12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

2.P6O126中P元素杂化类型 ,其中的大π键

类型 ,画出P6O126的结构式:

3.写出K6P6O12两步酸解的反应方程式:

、 。 二、(5分)平衡常数KC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下:

N2(g)+O2(g)=2NO(g) K1=1×1030 2H2(g)+O2(g)=2H2O(g) K2=2×1081

2CO2 (g)=2CO(g)+O2(g) K3=4×1092

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 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平衡常数值约为K= 。 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解放出氧气的倾向大小顺序为 。 4.北京市政府要求全市对所有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上除去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有效催化剂,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使用催化剂除污染气体的可能性。

第 1 页 共 9 页

三、(9分)完成下列各题反应方程式: 1.氯化铬酰CrO2Cl2是红色液体,它的制备可由固体红矾K2Cr2O7与KCl混合物和浓硫酸小心加热下制得,写出制备CrO2Cl2的反应方程式。

2.钢铁分析中为消除铬对测定锰含量的干扰,利用其生成CrO2Cl2加热挥发而除去。将气体通入亚硫酸钠溶液吸收。写出吸收反应方程式。

3.Cr(Ⅵ)的化合物是有毒物,严禁在环境中滞留。已知Cr(Ⅲ)盐的毒性只有Cr(Ⅵ)盐的0.5%,所以将废水中Cr(Ⅵ)转化为Cr(Ⅲ)是处理Cr(Ⅵ)废水的方向。其方法有化学方法和电解法。电解法:将含Cr(Ⅵ)废水调至酸性,加些NaCl以提高导电率,用铁作电极材料进行电解。

阳极反应式: 。 阴极反应式: 。

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随着电解和溶液中反应的进行,溶液pH值不断提高,所以在阴极区再发生的沉淀反应:1. ;2. 。 四、(13分)下面是一组有关氢硫酸与卤素反应的问题

1.实验一:取4mL饱和氢硫酸溶液于一试管中,加4mL饱和氯水(过量)。发现试管内先出现白色浑浊,后又慢慢变澄清。

实验二:试管中注入3mL酒精,加入绿豆大小堆量的S粉,微热、振荡促其溶解,稍后将这种S的酒精溶液倒入盛有2/3试管体积的水中,然后平均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实验:一支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水,另一个试管中通入氯气,一两分钟之内两个试管中的S溶胶都全部溶解成无色溶液。

①实验二中将S的酒精溶液倒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②写出实验一、二全部六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2.三个试管中都加入4mL饱和H2S溶液,分别滴入稍过量的氯水、Br2和I2水(从溶液的颜色判断),发现反应生成的S呈现的浑浊度是逐渐增大。

以上现象是否说明Cl2、Br2、I2的非金属性和氧化性依次增强,为什么?

3.如果将Cl2通入氢碘酸溶液,也会使溶液先呈棕褐色,后变为无色澄清溶液,写出两步反应方程式。

第 2 页 共 9 页

五、(9分)水的硬度常用一种规定的标准来衡量。通常把1升水中含有10毫克CaO

++

(或相当于10毫克CaO)称为1°。Ca2、Mg2的硬度之和称为总硬度。

用配位滴定法分析某水样的硬度时,取50.00mL水样放入250mL锥形瓶中,加入稀盐酸数滴,煮沸,冷却,加入2mL 1︰1的三乙醇胺溶液和10mL NH3·H2O-NH4Cl缓冲溶液(pH=10),及3滴酸性铬蓝K-素酚绿B混合指示剂。用0.01000mol/L EDTA溶液滴定至由红色到蓝色即终点,消耗EDTA溶液12.5mL。另取水样50.00mL,将上述操作中加入缓冲溶液改为加入20%的,NaOH溶液使pH>12,用0.01000mol/L EDTA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EDTA溶液7.50mL。

已知Ca2与EDTA以物质的量1︰1发生络合反应。 1.试计算水样的总硬度、钙硬度; 2.为什么要加入数滴稀盐酸并煮沸? 3.为什么要加入三乙醇胺溶液?

4.为什么要加入NH3·H2O-NH3Cl缓冲溶液? 六、(28分)火灾是一种违背社会意愿并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燃烧现象。所以火灾除去其社会特征外,其本质仍是燃烧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具有突发性、迅猛性以及人工或常规监控的困难性为特点。

1.列举物质燃烧时应当具有的燃烧四要素。

2.密闭性较好的建筑物内着火时,是应该打开窗户还是紧闭窗户,为什么?

3.火灾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以聚氯乙烯(A)为代表的含氯塑料,当用它们制成的电线及电缆包皮、管材、板材、人造革、雨布等物着火时,可因受热分解产生重量多达50%的HCl气体,余下的不饱和碳链,即重排成单环或多环芳烃,导致燃烧时生成大量黑烟。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不反应的基团可用R,R’表示):

第 3 页 共 9 页

?H2HCl2HClR, ?R'A?????B?????C?闭环?E??????苯(???D???)

①写出有机物A、B、C、D、E的结构简式。 ②聚氯乙烯最多可释放出多少质量的HCl。

5.聚氨酯类树脂是一种可以根据原料配比的不同,制成软或硬质泡沫塑料。软质制品,可用于做床垫、座垫、地毯垫等;硬质制品则用于制做隔热、隔音、绝缘材料,包装等的填充材料等。它们通火燃烧后,生成的黑烟中会混杂有黄色的碳化二亚胺,进一步分解则产生剧毒的HCN。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不反应的基团可用R,R’表示):

?210K  脱醇(HO?R)异腈酸酯 聚氨酯F(RXR’,X是其中一个官能团)?500?????????1100?1300KCO2G?分子间消去?????碳化二亚胺H?????HCN+乙腈(CH3CN)+丙烯腈I+苄腈J

‘写出有机物F、G、H、I、J的结构简式。

6.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设法至少消除燃烧四要素中的一种。列举四种可行性途径。

7.干粉灭火器中,除含有作为基料的干粉外,还充填有压缩的CO2气体,使用时就是通过这种压缩气体将干粉喷出。例如以磷酸二氢钠为基料的干粉喷出后,遇热即发生如下分解:

??K????L????M????N NH4H2PO4??已知以上四步分别失重(相对于磷酸二氢钠)14.8%、7.8%、7.8%、7.9%

写出K、L、M、N的化学式。

8.泡沫灭火器的内部有两个分别盛有O水溶液和P水溶液的容器,使用时将灭火器翻转,两种液体混合后即发生反应。

第 4 页 共 9 页

439K489K633K1273K

搜索更多关于: 全国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卷3 的文档
全国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卷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irwr83nr46i8st1cmq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