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政治新课标全国卷Ⅰ试卷分析
新课标试卷在试题结构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4部分都有涵盖。在试题类型方面,选择题以最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而就两个非选择题的设置而言,主观题仍然采用经济政治相组合,文化与哲学相组合。图表题继续沿用,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丰富,关注热点,文字叙述与图表呈现交相呼应。Ⅰ卷和Ⅱ卷的整体题面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设问指向明晰,更有学科内的小综合。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如价格变动的影响、汇率与利润的计算、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走出去与贸易保护、投资与储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文化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的知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和价值观等,都是考纲和教材的核心知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础性很强,但在情境设置上却突显了对能力的考查。
2011—2013年
2011年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哲学 试题序12、13、14、15、16、17、18、3839(2)、39(3) 19、20、21、22、23、39(1) 号 38(2) (1) 题量 5题(选择4个、主4题(选择题3个、1题(主观题2问) 6题(选择题5个,主观题1观题1问) 主观题1问) 问) 30分=16+14 24分=12+12 16、公民权利与义务 17、人大和人民关系 18、政党知识 38(1)、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的职权,并引申出其作用 14分=8+6 39(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 交流、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文化发展的措施 32分=20+12 19、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联系客观性的关系 20、认识论 2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敢于实践的问题 22、唯物论关于意识的本质知识,特别是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的知识 23、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的知识 39(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9、20、22、23、39(2)、39(3) 分值 考查内12、价值总量的计容 算,劳动生产率与产量和价值量的关系 13、企业经营知识 14、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5、国家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原因 38(2)、自主创新意义和措施的考查 2012年 试题序12、13、14、15、16、17、18、3821、39(1) 号 38(1) (2) 题量 5题(选择4个、主4题(选择题3个、2题(选择题1个6题(选择题4个,主观题2观题1问) 主观题1问) 主观题1问) 问) 30分=16+14 24分=12+12 16分=4+12 30分=16+10+4 分值
考查内12、金属货币与纸16、我国公民享有容 币;货币的基本职的政治权利17、
能 中国特色的政党13、市场调节及其制度 弊端;宏观调控;18、中国特色的政我国政府 党制度 的主要职能 38(2)、我国政14、企业兼并与企府的主要职能;作业破产 用;宗旨和基本原15、国际经济合作 则 38(1)、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9(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9、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2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的统一
22、真理的条件性;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 立性
39(2)、辩证否定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9、21、22、23、39(2)、39(3)
2013年
试题序12、13、14、15、16、17、18、3820、39(1) 号 38(2) (1) 题量
5题(选择4个、主4题(选择题3个、2题(选择题1个6题(选择题4个,主观题2
观题1问) 主观题1问) 主观题1问) 问) 30分=16+14
24分=12+12
14分=4+10
32分=16+12+4
19、矛盾的知识点
21、意识的能动性 22、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的地位,劳动的重要性 2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9(2)、认识论的知识 39(3)、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分值
考查内12、价格与供求的16、公民与国家关20、文化的作用,容 关系,生活必需品系,公民的政治权文化对人的影响
的需求弹性较小等利与义务 39(1)、文化的载知识点 17、政府依法行体、中华文化的特13、利润率的计算政、政府的职能 点 公式,汇率的知识。 18、政协的性质,14、对外贸易,中民主监督的对象国企业走出去等相等知识
关知识点。经济全38(1)、党的知球化 识,肯定是党的性15、储蓄率,投资质、宗旨、领导地与理财,恩格尔系位、执政方式等 数
38(2)、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2014年
单元 课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 1. 商品的基本属性 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 货币的基本职能 4. 金属货币与纸币 5. 货币与财富 6. 结算与信用工具 7. 外汇和汇率 8. 价值与价格 考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9. 价值决定价格 10.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1. 供给与需求 12.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13.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14.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5.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高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高频 高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6. 影响消费的因素 17. 消费类型 18. 消费结构 19. 消费心理 20. 消费行为 21. 生产决定消费 2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3.公有制为主体 24.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25.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6. 发展生产的意义 27.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28. 公司的类型 29. 公司的组织形式 30.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31.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32. 劳动光荣 3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4. 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35. 利息、利率与本金 36. 储蓄存款 37.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38. 商业银行的业务 39.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40.股票 41. 债券 42. 商业保险 43. 融资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44. 生产决定分配 45.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46.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7.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48.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49. 财政收入的构成 50.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51.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52. 财政支出 53. 财政支出的构成 54. 财政支出平衡 55. 财政与基础设施的关系 56. 财政与宏观调控 57.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58. 税收 59. 税收的基本特征 60. 税收的种类 61. 税收的作用 62. 纳税人 63. 负税人 64. 依法纳税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高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5. 市场与计划 66.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67. 市场配置资源 68. 市场秩序 6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0.宏观调控 71. 小康社会 72. 经济建设的要求 73. 科学发展观 74.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75.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76. 跨国公司 77.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78.对外开放 79. 国际经济组织 80. 国际经济合作 81.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五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82.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83.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84.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85.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86.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87.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88.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89.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90.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91.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92.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93.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