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参与 94.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95.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力 96.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97. 我国政府的作用 98.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99.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100.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01.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02.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03.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104.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05.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106.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07. 人民代表的产生 108. 人民代表的职责 10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10.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11.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1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13.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14.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15.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1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17.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8.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19. 我国的宗教政策 中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第六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综合探究 第七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八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20. 主权国家 第八课 121. 国际组织 走进国际社会 122. 联合国 123.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24.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25. 时代的主题 126.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第九课 127.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维护世界和平 128.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促进共同发展 129.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30.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131.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一课 132.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33. 文化的形式 134. 文化的社会作用 第九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35.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36. 文化与综合国力 137.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38.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39.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40.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41.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4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43.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144.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45.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46.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47.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48.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49.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50.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51. 文化创新的意义 152.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53.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54.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5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56.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57.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58.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59.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60.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6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中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高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第十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十二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162.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走进文化生活 163.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64.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65.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66.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16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68. 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16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70.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171.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7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173.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74.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75.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76. 哲学与时代精神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十三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77. 哲学的作用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78.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79.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8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181.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18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183. 主观唯心主义 184. 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8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8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8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88. 自然界的物质性 189.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90.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91.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92. 规律的概念 19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94. 意识的起源 195. 意识的生理基础 196.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97.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98.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99.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0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 实践的概念、特点 20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3.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204. 真理和谬误 205.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20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207.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08.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09. 系统优化方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10. 发展的概念 211.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12.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21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2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216.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17. 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218.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中频 高频 中频 高频 低频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六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19. 辩证否定 220.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21.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222. 创新的社会作用 22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2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25.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2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极其矛盾运动 228.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22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230. 人民群众的概念 231.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3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高频 中频 低频 中频 低频 低频 低频 中频 中频 233. 价值和价值观 234.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35.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第十二课 236.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实现人生价值 23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238.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239. 价值的实现方式
240.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中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