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实验流程大致是先制作装片再低温处理,然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最后观察
⑥“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之一是“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实验现象是向溶解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即出现蓝色。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提供斐林试剂和清水,可稀释斐林试剂的B液得到双缩脲试剂的B液,因此提供斐林试剂和清水,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①正确;“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选择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理由是其中的叶绿体大而少,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②错误;“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可用体积分数95%的乙醇和无水硫酸钠代替无水乙醇,③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同,都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④错误;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实验流程大致是先低温处理,然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最后再制作装片观察,⑤错误;“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之一是“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实验现象是向溶解有DNA的溶液中加入二苯胺,水浴加热后出现蓝色,⑥错误。因此只有①是正确的。其余的都是错误的。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7. 回答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细胞代谢的相关问题: I.早在1943年,爱默生以绿藻和蓝藻为材料,做了如下三个实验:①单独用波长660nm红光照射,单位时间氧气释放量为A;②单独用波长710nm的远红光照射,单位时间的氧气释放量为B;③在远红光(710nm)的条件下,然后补充红光(660nm),单位时间的氧气释放量为C。结果如下图所示:
32
注:箭头向上和向下分别表示光照的开和关。 ①该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现象说明植物体中可能存在两种色素系统,各有不同的__________,进行不同的_________。
Ⅱ.图2表示M植物细胞中部分结构发生反应的示意图,图3表示M、N两种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图2中物质E、K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中x1~x4分别表示相关过程中物质B的量,y1~y4表示相关过程中物质L的量。若图3中M植物在光强z时,x4=y4,则下列有关等式在数值上成立的是______(多选)。 A.x4=x1-y2 B.x2=y1-x4 C.y1=x2+y4 D.y2=y3-x1
③已知s2=-1,s3=2,x2=y4=3,将植物M、N置于z光照,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处理相同时间,植物M、N固定CO2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红光和远红光同时照射植物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且远大于分别照射时的总和 (2). 吸收波长的光(吸收峰值) (3). 光反应 (4). 还原型辅酶Ⅱ(或[H]) (5). 还原型辅酶Ⅰ(或[H]) (6). ABC (7). 2: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下知识点:光合作用分为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2H2O→4[H]+O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CO2+C5→2C3)、C3的还原{2C3→(CH2O)+C5。有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线粒体基质);3、24[H]+6O2→12H2O+能量(线粒体内膜)。图2表示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图3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v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呼吸强度=光合强度,w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速率最大。
I、①据图分析可,知图1的实验结果说明红光和远红光同时照射植物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且远大于分别照射时的总和。
②上述现象说明植物体中可能存在两种色素系统,各有不同的吸收波长的光,进行不同的光反应。
Ⅱ.①据图1知,物质E是还原型辅酶Ⅱ,K是[H]。
②据图判断可知,B、x1、x2、x3、x4代表氧气,L、y1、y2、y3、y4代表二氧化碳,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可知,x4=x1-x2,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x2=y2,因此x4=x1-y2;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可知y1=y2+y4,进一步推出y2=y1-y4,又x2=y2,x4=y4,因此x2=y1-x4;y1=y2+y4,而x2=y2,x4=y4,可推出y1=x2+y4。由所给条件及图示无法推出y2=y3-x1,故ABC正确,D错误。 ③结合图2与图3可判断s4=y4=3,|s1| =x2=3,根据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在光照强度为z时,植物M、N固定CO2的量之比即其总光合速率之比=(3+3):(2+1)=2:1。 8. 研究者从一个爱尔兰人的家庭中找到了一种完全色盲患者,绘制了患者的家系图(如图1),并对该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基因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图2所示。
(1)据图1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分析,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具体变化是_______________。科研人员发现了另外9个来自印度、法国、德国的完全色盲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若对系谱图中患者的哥哥进行测序,结果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推测患者的基因突变导致Bip蛋白的表达受影响。从患者的母亲和患者体内获取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添加(+)和不添加药物T(-)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用凝胶电泳方法测定Bip蛋白(帮助蛋白质进行折叠)和β﹣tubulin蛋白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
①由于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在实验中可作为参照物质,以排除细胞培养操作、点样量、检测方法等______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实验结果表明,在药物T作用下,正常基因可促进Bip表达,由此推测患者感光细胞功能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了感光细胞中的蛋白质折叠。
(4)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1009个人中有3人含完全色盲基因。现有一名双亲正常其弟弟是完全色盲患者的正常女性与该地区一正常男性婚配,婚后他们生一个男孩正常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根据无中生有,可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亲代父亲无病,但后代中一个女儿患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 (3). C/G→T/A(或G/C→A/T) (4). 不定向性(或“多方向性”) (5). 仅出现正常个体测序结果或同时出现正常个体和患者的测序结果 (6). 无关 (7). 突变基因对Bip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降低 (8). 2017/201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形,综合考查了遗传与变异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分析图1,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推知完全色盲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亲代父亲无病,但后代中一个女儿患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图2,正常人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CGCAAG,患者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TGCAAG。
(1)图1所代表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病,作出判断的依据是根据无中生有,可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亲代父亲无病,但后代中一个女儿患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是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 (2)分析图2,正常人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CGCAAG,患者的DNA碱基排序为CAGTCTTGCAAG,对比两者DNA序列可知: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从左到右第7个碱基对C/G→T/A(或G/C→A/T)。科研人员发现了另外9个来自印度、法国、德国的完全色盲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根据遗传图解,患者哥哥可能是正常人中的纯合体或者是携带者。若对系谱图中患者的哥哥进行测序,结果可能为仅出现正常个体测序结果或同时出现正常个体和患者的测序结果。
(3)①由于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在实验中可作为参照(或“标准”)物质,以排除细胞培养操作、点样量(或“加样量”)、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