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重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4:56: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曲特殊的审美习惯,体现出戏曲的特殊魅力。

虚拟性——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等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的有限时空,更加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感情。(体现在表演、舞台、时空上)

三 电影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电影艺术——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在线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第七艺术”。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鲁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了《火车进站》,《水浇园丁》,标志着电影的诞生,默片时代的开始。

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第一部国产戏曲舞台纪录片《定军山》。 191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洞房花烛》。 电影根据样式可以分为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电影是一门与科技结合很紧密的艺术,从科技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是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重大的影响。 电影史上的三次大变革:

①从无声的“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 以1927年《爵士歌王》的出现为标志。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 ②从黑白电影到有色电影时代,

以1935年的美国影片《华浮世界》为标志。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68年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

③电影艺术进入高科技时代,数字技术,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

① 从技术层面讲——电影的剪辑

② 从艺术层面讲——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

③ 从美学层面讲——电影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创作方法。

作为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电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性,遍及全世界。

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因此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四 电视艺术

电视艺术——是先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标志着电视事业的开端。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1958年6月15日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小品等。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 电视的技术性形成了电视艺术的特征。 ② 电视的参与性形成了这门艺术的观赏特点。

③ 电视传播的迅速性形成了电视艺术生活化的特点。

第二节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综合性与独特性

16

综合性的表现

首先,戏剧、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戏剧、戏曲、电影的综合形集中体现在,他们将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造型与表演等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门类。 独特性

以戏曲艺术为例,它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戏曲表演还划分成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在唱腔、宾白、台布、动作等各方面都有一套完整而不同的程式,这是戏曲艺术最明显的特点。

二 情节性与主人公

情节性——对于综合艺术而言,情节使综合艺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同的情节可以反映不同的艺术风格。

综合艺术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戏剧性情节和非戏剧性情节两种。

戏剧性情节——按照戏剧冲突的法则来结构的情节,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大量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技巧,情节结构上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非戏剧性情节——建立在纪实美学的基础上,不依靠人工编造的故事,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发掘情节,更多的采用心理结构,情绪结构,注重发掘人物的内性情感冲突,使故事情节更贴近生活。

主人公——戏剧,戏曲,电影中的的主要任务,是戏剧影视作品中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内同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请假开展的依据。

塑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是影视戏剧艺术的最根本任务。

三 文学性与表演性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只有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导演,演员饿其他艺术工作者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

戏剧文学剧本是戏剧性与文学性形结合的产物。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

表演——演员依据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

表演性是综合艺术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优秀的表演艺术应当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决绝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

凡是成功的戏剧影视作品,既利不开优秀的文学剧本,也离不开卓越的表演艺术,他们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17

下篇 艺术门类

第十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的特点:

1、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① 个体性艺术生产和集体性艺术生产 ② 一次性的艺术生产与多次性的艺术生产 2、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3、 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4、 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5、 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显得十分重要。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

直接体验——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直接体验是基本的,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间接体验——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汲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地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间接体验是必要的,它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批判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的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作品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表现,艺术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表现。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们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艺术才能——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第二节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传达活动(对于艺术门类来讲三者是互相融合而密不可分的)

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地切身体验。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活动

18

艺术传达——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

形象思维与抽象艺术、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1、 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如同抽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概念一样,形象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

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2、 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成为形

象思维的主要活动方式,情感对形象思维也具有特殊的作用。

3、 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抽象思维注重分析,形象思维注重综合。形象思维更加强调从整体上去

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主要运用于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灵感思维——在创造过程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

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即“潜意思”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等,在艺术创

作中,无意识与灵感、直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人脑的一种潜在的特殊反映形式。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在艺术创作的活动中又却是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两者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渗透着意识,在感性中交织着理性,在灵感中凝聚着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长期的潜心苦思。

第四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的特征:

1、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

①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② 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③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 艺术风格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是根源于本名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变现风

19

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

1、由一批具有共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地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他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扬自己的艺术主张。(达达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月派、文学研究会等)

2由一批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些派别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意大利的威尼斯画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左岸派)

3、 艺术家们本身没有形成流派或意愿,甚至自己没有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魏晋南北朝“建安风骨”西方现代戏剧中的“荒诞派戏剧”)

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

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一般来讲,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却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思潮。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待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同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思潮,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逐渐崛起,是对现代主

义的一种批判和超越。后工业社会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土壤,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表征。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文化模式特征:

1. 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文化上以现实主义为典型特征 2. 帝国主义时代,以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3. 多国资本主义时代(二战后),以后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1. 从哲学基础看,现代主义思想源自康德的批判理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想源自萨特的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现代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日神精神”,后现代主义是“酒神精神”更具有悲剧色彩。 2. 从人的主体性看,现代主义文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弘扬个性和表现自我;后现代主义突出自我怀疑,

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

3. 现代主义崇尚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崇尚解构主义打破整体性观念,推崇大众文化

4. 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富有深层内涵和哲理意蕴对欣赏者的文化修养要求高;后现代主义主张无深度的平

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把文化进一步导向大众娱乐、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为了适应商品社会的消费需求,通过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和传播“复制”作品,消弭了艺术的“独特性”“独创性”。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组成:

艺术语言,是作品的外在形式结构,由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

艺术形象,作品的内在结构,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分为视觉、听觉、文学、综合的形象。

艺术意蕴,优秀的作品往往有巨大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和诗情,需要鉴赏者细细品读,才能领会。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任何一门艺术都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

从而使的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

20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itrv9qb6x3x5if1klmb9gaib47veh009mz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