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备注 对称美、秩序美 课时 1 教 学 学习对称与秩序的基础知识。寻找并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与秩序美。用各种方法目 标 表现对称美与秩序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重 点 掌握对称与秩序的基本知识,并用各种方法表现。 难 点 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集中注意力。二、 导入: 1、谈话:春天就要来了,一到春天同学们都喜欢去放风筝,老师也想买一个风筝,可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好。于是我上网去看了一看,在一个网站上发现了许多各种款式的风筝。 2、 欣赏:学生随意浏览。 3、 谈话:不知同学们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些风筝的外形虽然是各种各样的。有蝴蝶、有仙鹤、有金鱼等等,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大家请看如果将这只蝴蝶的左半边向右折的话,左右两边正好是重叠的,这条金鱼也一样,还有这只蜻蜓……我们曾在一年级时就接触过,这种左右或者上下对应重复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对称) 4、 讨论:除了风筝以外,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人体、眼 镜、花……) 5、 欣赏:我们美术书的二十六课上也有许多对称的事物和图画,我们来欣赏一下。 6、 板书:对称美、秩序美三、 新授: 1、欣赏:二十六课的课题是对称美、秩序美,对称我们已经知道了,那秩序是怎么回事呢?书上四十六页和四十七页有一些有关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告诉老师,什么是秩序? 2、 讨论: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依一种规律井然有序地存在,就叫做秩序。 3、 欣赏:在刚才的网上还有一只风筝,大家看,这条龙的身体也是由一部分、一部分有秩序地组合成的。 4、 小结:哪些同学全对了?你错在哪儿?有时候对称与秩序是同时存在的。 教 学 过 程 四、 作业; 1、布置:那你能不能也来创造一些对称和秩序的美丽呢?在我们的学习网站上还有一个资料库,里面有许多单独形象的图片资料[屏幕展示],请你在《画图》中将其组合成对称或秩序的小 结 作品,上传到学习网站上。也可以以其为参考,用彩笔绘画或彩纸作 业 剪贴的方法表现一幅对称或秩序的作品。 2、 学生作业,巡回指导。五、 展评:分别欣赏网站上和作业纸上的学生作品,请两至三位学生进行介绍。 后记备注 剪 纸 课时 2 1、使学生了解我国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审美心理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教 学 广泛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剪纸朴素的美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不仅美化目 标 了生活,而且为现代生活工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创作。 重 点 较熟练的掌握工具,体验纸的平凡与神奇。 难 点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美化教室、贴上剪纸作品。(师生 共同创设) 2、 介绍剪纸作品的来源。(展示介绍相结合) 3、 谈谈你对剪纸的感受。(组、班口语交流) 4、 综合交流对剪纸的认识。欣赏探究、了解剪纸历史 1、 直观展示或创设氛围(选择各历史时期、各地域、各民族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欣赏介绍) 2、 多媒体拓宽知识(通过网站或计算机储存的大量的剪纸作品、资料介绍、人机互动 对话,增大信息量) 3、 查资料探究学习(通过自查资料、互动交流、加深对剪纸的认识) 4、 观察生活:剪纸的应用(课前布置,学中交流)直观示范,感悟剪纸的方法 1、 用录象机直观展示剪纸过程。 2、 学生观摩,掌握制作程序(组内交流,教师检查) 3、 自学程序,加深认识。 实践体验,掌握剪纸方法 1、 师生共同参与,教师重在指导。 2、 同学互助互学,逐步掌握小 结 剪纸方法。 3、 独立设计、制作完成剪纸作品。六、互动展评,交作 业 流感受 1可以说出对剪纸的感受 2、对自己的剪纸作品优、缺点的 认识 3、互动 点评 后记备注 皮 影 课时 1 教 学 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工艺皮影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目 标 重 点 了解皮影戏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能力的提高 难 点 欣赏课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二. 导入同学们很喜欢看电影动画片,那你有没有见过这种形式的?(欣赏教师准备的图片皮影戏资料)导入本课——多姿多彩的皮影。三. 讲授新课 1. 介绍什么是皮影:课本上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是用皮革作出来的,叫皮影。皮影俗称灯影戏成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2.简单介绍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 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3.我国著名几个皮影戏产地:河北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山东皮影、北京皮影。 4.学生欣赏课本,复习学过的知识。 四. 课后小结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教 学 过 程 小 结 艺术形式,这些皮影都是精美的民间工艺,我们应该热爱我国的传作 业 统工艺。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后记备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注 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皮影 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 “ 净皮 ” ,另一是 “ 灰皮 ”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 样谱 ”,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描图样是用钢针笔达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 “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雕刻刀具艺人员们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於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口,运用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的手法,才能镂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华县皮影刻制的基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体线长,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 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为一起成粥状,趁热敷之於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於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 “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於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 摸 物 背 形 课时 1 培养学生的触觉、视觉的感知能力。 教 学 通过摸物背形的活动,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事物的外形和事物主要的特征。 目 标 学生能够认识多种背形的形式。 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重 点 通过触觉、 视觉的感知等活动认识“物”。了解多种背形形式。 难 点 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的特征和整体的外形。 教学准备:生活用品、布口袋、彩纸、盒子等多种物品、泥塑作品、泥。水彩笔、辅助的装饰材料。教学过程:一 课前拉耳朵放松活动二 触觉感知“整体外形” 1 、出示物品不用眼睛,仅凭双手就能了解这件物品的整体外形和主要的特征呢?学生摸物,然后将讲手拿开,用纸撕出外形。2总结:学生总结。 A 作业展示请学生举其作品, 互相欣赏。[ 奖励又快又好的] B 说感受 3欣赏动画《盲人摸象》。 A说感受 3总结:既要管住“整体的外形”,又要留意“细节特征”。 四 了解多种背形形式 五 游戏作业每组桌底都有一件物品,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组长拿教 学 过 程 小 结 出物品,同时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活动自己的小手,当音乐停作 业 下的时候同学们停止,记住 “三要”口诀:一要做好、二要管好自己的小嘴巴、三要管住自己的小眼睛。六 作业展示与讲评 1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摆放作品。 2全体同学互相欣赏作品。对自己的和别人的作品给予称赞和鼓励。 后记备注
七 思维拓展训练 两个小游戏
相关推荐: